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GC/Q-TOF MS)对藏菖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为藏菖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菖蒲精油,通过GC/Q-TOF MS联用技术及NIST17.L谱库检索分析精油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从藏菖蒲精油中分离鉴定了58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菖蒲酮,达7.34%;含量大于3%的有11种化合物,分别为β-细辛醚(5.30%)、β-菖蒲烯(5.12%)、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4.89%)、.tau.-Muurolol(3.97%)、异菖蒲酮(3.78%)、异水菖蒲二醇(3.63%)、樟脑(3.45%)、芳樟醇(3.24%)、白菖烯(3.23%)、缬草烯醛(3.16%)、α-毕橙茄醇(3.05%)。藏菖蒲精油中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松香改性反应和酯化反应副产物的树脂油进行分析,所得质谱图直接与该机中的NIST和Wiley 7数据库的标准图谱作对照.结果 表明,松香改性反应副产物树脂油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29种化合物;松香酯化反应副产物树脂油共分离出61个峰,鉴定出54种化合物.松香树脂油主要化学成分为甲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还有较少量的萜品醇酮类和烷烃类等化合物.甲酯类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脱氢枞酸甲酯、枞酸甲酯、异海松酸甲酯和二氢异海松酸甲酯等,色谱含量分别为24.94%、21.03%、8.07%和4.92%;烯烃类的主要化学成分苧烯、长叶烯、异长环烯和莰烯等,色谱含量分别为27.79%、24.23%、14.86%和3.47%;萜品醇酮类的主要化学成分为Z-β-萜品醇、α-松油醇、α-芳樟醇和α-异甲基紫罗兰酮等,色谱含量分别为4.63%、2.55%、0.29%和0.16%;烷烃类的主要化学成分为(E)-2,3-环氧蒈烷、蒈烷和2-甲基-1-亚甲基-3-(1-甲基乙基)-环戊烷等,色谱含量分别为4.29%、1.23%和0.22%.  相似文献   

3.
白豆杉属Pseudotaxus Cheng属裸子植物红豆杉科Taxaceae。  该属仅有一种,即白   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  关于红豆杉科在松柏类植物中应该占据什么   地位问题,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为此,作者从化学角度对红豆杉科各属有关植物化学成份进   行研究。我们曾报道白豆杉枝干中的一重要特征成份—铁杉树脂醇(tsugalacton,tsugare-   sinol)(马忠武等1982)。为了获得更多的化学证据,我们又从白豆杉叶的精油中分离了38个   成份,鉴定了其中的33个成份。就其组成比看,其特点是柠檬烯、α-蒎烯和δ-3-蒈烯的总含   量占整个精油成份的1/3以上。这一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与红豆杉科榧属植物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 树叶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何关福等1986)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曾经证明香榧叶中具有特征成分榧黄素(kayaflavone)。最近,又从香榧叶中分得一 个新的二萜特征成分香榧酯(torreyagrandate),为了获得更多的特征成分,我们自榧树叶中共鉴  定出26个精油成分。从组成比看,其特点是苧烯占优势(44.24%),其次为 α-蒎烯(20.75%),再次为δ-3-蒈烯(4%)。叶中所含的榧烯醇(torreyol)为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两种挥发油提取方法,即水蒸气蒸馏法(通蒸气)和共水蒸馏法(连接挥发油提取器)分别提取肉桂挥发油(ρ﹥1)。并以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提取物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最后综合比较了两种挥发油提取方法,选择出提取时间短、出油率以及指标成分含量高的最佳提取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贮存时间、不同贮存高度下膨胀烟丝、膨胀梗丝的吸湿性差异,结果表明:(1)在半开放式贮丝环境中,贮存柜内表层物料吸湿效果明显,含水率显著高于生产水平;随着贮存高度的增加,烟草物料含水率呈现降低趋势。(2)膨胀梗丝较膨胀烟丝吸湿能力强。(3)膨胀梗丝的贮存时间应大于膨胀烟丝,二者均以贮存时间(12-18)h,贮存高度不低于50cm为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国独特的丰产的若干天然产物研究”的意义和取得的主要进展及成果。我们较系统地研究了57种药用植物及海洋生物,分离得到330余个化合物,其中萜类、黄酮、生物碱、小肽等新化合物118个。还发现了新的药用柴胡源种。经生理活性试验表明,大多数新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活性。这些成果不仅对开发新的药源有重要作用,而且也丰富了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松脂化学研究,完成了由α-蒎烯合成芳樟醇、由α-蒎烯合成高旋光度龙脑(医用级)及樟脑、莰烯一步水合实现高转化率得到异龙脑,合成香料近30种,松香和松节油经转化合成了10余种高分子单体、预聚物及聚合物,萜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重排等方法也获得有意义的进展。几年中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余篇,获国家专利两项,培养研究生近70名。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植物枫杨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CDOCKER模块,以已知的枫杨小分子作为配体,乳腺癌相关的BCL-2、MT1-MMP、HER-2作为受体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其对接结果分值,判断其亲和活性,找出枫杨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配体与BCL-2、MT1-MMP这两种受体的结合活性较HER-2强,69个配体中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对接活性强于其他种类化合物,其中3-乙酰白桦脂酸、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酸、齐墩果酸、白桦脂酸、(24S)-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羽扇豆-1β,3β-二醇和枫杨醌对所选的三种受体均有对接活性,且结合能相对较低。通过虚拟筛选,初步确定了枫杨69个化合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为后续枫杨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一种方便快捷,准确有效的鉴别电缆塑料护套种类的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能谱法对6个厂家生产的9个不同的电缆塑料护套进行检验。红外光谱法定性分析得出样本有机成分有3类,分别是氯化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此外,样本中还检测出碳酸钙、DOP增塑剂和滑石粉等助剂成分。采用半定量法,检测了聚氯乙烯样本中DOP增塑剂1724cm~(-1)、聚氯乙烯958cm~(-1)、碳酸钙872cm~(-1)、波数处的特征峰面积,分析A_(1724)/A_(958)、A_(872)/A_(958)值的差异,进而区分电缆塑料护套。X-射线荧光能谱法检测了样品所含元素种类,依据是否含有Si、Cl元素将样品分为3类;半定量分析中通过归一法分析含Cl的样本中Cl与Ca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进一步区分不同电缆塑料护套。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快捷,对样品的损坏较少,可以很好的区别电缆塑料护套的差异,对侦破盗窃电缆线和电缆线捆绑人质等案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04,(10):62-62
项目简介:本产品是应用微胶囊技术生产的新型香辛料(茴香、肉桂等)产品,有瞬释和缓释两种。瞬释型微胶囊化香辛油适用于各种肉类风味的汤料,具有贮存稳定性好并且风味料可迅速释放的特点。缓释型微胶囊化香辛料精油特别适用于需低温腌制的西式肉制品,该产品可在腌制过程中缓慢释放出所包埋的香辛料精油,使用方便,加工过程中有效成份损失少;缓释型微胶囊化香辛料精油亦适用于须长时间煮制的中式肉制品的调味。由于采用新的壁材,所开发的微胶囊化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栀子花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栀子花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栀子花中提取挥发油并计算得油率,再运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技术鉴定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提油率为1.02%,分析得出其中的38个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3.18%,主要有右旋萜二烯(14.74%)、丁酸-1-乙烯基-1,5-二甲基-4-己烯基酯(13.25%)、环氧乙烷(12.45%)、芳樟醇(8.32%)。结论栀子花挥发油中有很多的萜烯类、酯类、油酸类、脂肪酸等,在药品方剂、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辐照板鸭产生异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菊  陈宗道 《科技通报》1992,8(5):300-303
采用辐射贮存肉类,剂量较高时会产生辐射异味.研究表明:板鸭辐射味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当剂量超过5kGy时,即引起较强的辐射味.辐射味主要来源于板鸭肌肉蛋白,特别是其中的水溶性蛋白质部分;辐射味与羰基化合物、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及胺等有关,其含量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加.辐射产生了两种新羰基化合物(R_f值分别为0.23和0.28)及一种挥发性胺——丙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顶空-气质联用(HS-GC-MS)分析蒲公英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分析比较六个不同产地蒲公英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为蒲公英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对蒲公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NIST谱库检索,确定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从六个产地蒲公英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88种化学成分,主要是醛类、酯类、酮类、烯烃和烷烃类物质,其中17种成分六个产地共有。并从六个产地的蒲公英中首次检测出了十六烷酸丁基酯、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硬脂酸丁酯、异丁醛、异戊醛、trans-2-(2-Pentenyl)furan、5-(1,1-dimethylethyl)-1,3-Cyclopentadiene等七种共有成分。结论不同产地蒲公英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市场上蒲公英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顶空-气质联用(HS-GC-MS)分析乌奴龙胆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分析乌奴龙胆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乌奴龙胆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对乌奴龙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NIST谱库检索,确定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从乌奴龙胆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57种化学成分,主要是醛类、烯烃、酮类、酯类物质。结论在检测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中,均以希烃类成分为主,含量最高的是(+)一柠檬烯(45.055%),本次还从乌奴龙胆中新发现了异戊醛、香叶醇、柠檬醛、芳樟醇天水醛钠、反式石竹烯、橙花醇等物质,为乌奴龙胆药材的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白皮松松脂的化学特征,得出它含有25个主要组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很高,占 46.4%,尤其β-蒎烯的含量高达24.8%。同时,与单维管束和双维管束松亚属16种松树松脂比较分析, 发现白皮松松脂在异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糖松酸和枞酸等树脂酸含量与单维管束松树不同,而与双维管束松树相似。这一结果为建立白皮松亚属提供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准确测定大鼠血浆中β-榄香烯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系统开展该化合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β-榄香烯血浆样品经固相萃取柱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色谱柱为Waters Navpack C1s柱(150×3.9mm i.d.,5μm),柱前接Waters C18预柱(8×4mm,i.d.,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内标为蓬莪术环二烯.结果:大鼠血浆中β-榄香烯含量的线性范围为0.147~ 5.88μg·mL-1,R=0.998,.方法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均≤15%,萃取回收率≥7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β-榄香烯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适用于该化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HS-GC-MS法分析川木香、广木香、土木香、藏木香挥发性成分,为四种“木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顶空进样器结合GC-MS联用技术分析化学成分。结合NISY20.L对色谱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相对含量。结果 川木香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32种、广木香38种、土木香41种、藏木香41种。共有成分有异戊醛、醋酸、β-石竹烯、Beta-榄香烯、去氢木香内酯五种。川木香以(Z,Z,Z)-十七-1,8,11,14-四烯、醋酸、去氢木香内酯为主。广木香以β-石竹烯、水芹烯、去氢木香内酯为主。土木香以Bohlmann K2631、beta-蒎烯为主。藏木香以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Beta-榄香烯为主。结论 HS-GC-MS可快速、高灵敏度、减少样品使用量分析四种“木香”的挥发性成分,四种“木香”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甘肃省兰州市的榆中、七里河、西固不同产地百合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所鉴定出的化合物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兰州百合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榆中百合挥发油共鉴定出23种化合物;七里河百合挥发油共鉴定出1 0种化合物;西固百合挥发油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研究三七叶甙痔疮栓的制备方法并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叶甙痔疮栓中人参二醇的含量。方法:采用安捷伦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218 mm×4.6mm,5μm),甲醇-水(95∶5),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人参二醇平均回收率为99.1%。结论:本制剂稳定、可靠,测定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湖北樟属植物13号精油的气相色谱/质谱/电子计算机联用分析的结果,从 已鉴定出的108个化学成分中,筛选出30个主要成分,综合各种植物的17个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数量分类研究。数学分析结果揭示了樟属各种性状变化的规律性,尤其是形态特征 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乙酸龙脑酯、反式-甲基异丁香酚和芳樟醇等重要香精原料的含 量,与某些形态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罗勒烯可能是樟属分组的特征性成分。本文还在聚类 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类群的划分,并根据精油成分在不同种和同种不同类型中的 分布及含量,参照各分类群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其演化关系作出了推论。湖北樟属植物可能起源于我国西南的黄樟樟脑型,而芳樟和黄樟芳樟醇型则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