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入师范前的那个暑假,我在家画了几十张古代仕女图. 我从小就喜欢古装美女画.小时每年春节家里都会买一些年画,其中就有许多这类画,比如"麻姑献寿"、"青女素娥"、"嫦娥奔月"等.这些图画都是以美人为主,一个个细眉长眼、口若樱桃、云鬓高耸、衣袖飘飞,画面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2.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选取超越"影响的焦虑"的角度,探讨<我弥留之际>对阿来的影响以及阿来超越"影响的焦虑"的路径.文中从三方面人手:从"疯子"到"傻子"的"非常态"叙事过渡;寓言主题呈现方式的转变;"盲人在命运与责任间"的不同抉择等.阿来超越"影响的焦虑"后,同化并生成了具有东方民族史诗意义的<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3.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个搓澡工.我已经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远远地走开.  相似文献   

5.
自己的节拍     
有一位老音乐家,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变得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照四分之三拍铡的."  相似文献   

6.
也许是亲历了语文阅读教学法名实之争的激烈,我接到杨邦俊老师的"互动性阅读"课例,首先想到的是其理论构想与具体实施是否和谐统一.待我对<我的呼吁>的课例有了深入的研读,这种关注不由得转化为了赞叹.  相似文献   

7.
他生下来就是个瞎子,开始母亲还抱着能治好的希望,把他留了下来.可是当医生说需要花五万元钱,而且还没把握治好时,父母彻底绝望了.后来,他们又生了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被丢在了一个陌生城市的火车站. 那时他才六岁,又是冬天,母亲把最厚的棉衣穿在他身上,他还是感到冷.他开始哭,"哇哇哇"地大哭,惊动了许多人.他听到身边有好多人在说话,他听不懂说什么,就一个劲地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没来,爸爸也没来,这时他已经知道爸爸妈妈嫌他是一个瞎子,不要他了.后来,有一双粗糙的大手拉起他冰凉的小手,一直拉着他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地方.这个人说:"这是我的家,以后也是你的家."  相似文献   

8.
我的宝葫芦     
小时候,大人问我:"你长大了做什么?"我的回答是:"看画书!"这就是我小时候的理想。现在有人问我,你的理想实现了没有?我可以开心地告诉你:超额实现了!哈哈!我家里到处都是画书,成千上万本呢!你一定要问,这么  相似文献   

9.
郑百苗 《陕西教育》2002,(12):35-35
两位教师分别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部分内容,这是一段凄美的包含浓浓人性的语言文字.两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个标点都浸润着作者李元兴对战友邱少云生死与共的阶级情感.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是有比较才有鉴别的缘故,使我对这两个教学片断有更多的感悟和反思,写下来,与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成长的烦恼>.成长,自然会有不少烦恼.然而,批阅了学生的作文,我的心莫名地"痛"起来.学生就生活得这么压抑、这么痛苦吗?有位男生居然说"我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我急着找他谈话,他却轻轻地说:"我是写写的."真的只是写写而已?  相似文献   

11.
本稿以1974版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了同名小说,探讨了荣吉、"我"、阿妈的心理描写。结果表明,荣吉认为"我"是个好人,阿薰是个孩子,支持"我"与阿薰交往。"我"喜欢舞女,愿意为她做事情。即将离开舞女,担心再难相见,心如乱麻。阿妈的心理是复杂的。身份不同,不允许与高中生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伤害舞女。电影的编剧以及川端康成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方面为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大学时的好友假期出游,顺路来看我,就在家中住了几天.正遇上老公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开交.几天下来,她感慨道: "看见你这样忙忙碌碌、身不由己,我是绝不敢要孩子了."  相似文献   

13.
净恩 《职业技术》2005,(7):30-32
每次采访前,我都有为采访对象"画像"的习惯.当然,这只是根据事先掌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脑子里来一番不用纸笔的创作.每回"画"完像,待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我又习惯性地在心中暗自进行比较.有些时候,我"画"得挺准,便觉得采访也顺利、容易了许多.有些时候,则会沮丧地发现"画中人"与现实差得很远,每逢这时,难免就要调整采访计划了.采访莫言迟(化名)这一次,我就又把像"画"错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理念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道出了活动对儿童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邱少云的外表)、所思("我"的内心活动),来展现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由此切入,点引学生紧扣文中描写作者所见、所思的句段,细细体味,披文入情,领悟文章的蕴含,从而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05,(2):18-18
一个水手对自己的朋友说: "我爷爷是个水手,他死在海上;我 爸爸也是个水手,他也死在海上。" 朋友惋惜地说:"那么,大海一 定是很危险了。" 水手笑了,问道:"你爷爷死在 哪儿?" 朋友回答:"当然是死在床 上。" "那么你的父亲呢?" "也是死在床上。" "这就是说,床也是很危险 了。"  相似文献   

18.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存折     
父亲去世后,每次见到母亲,我总感到母亲慈祥的笑容在掩饰着什么。脾气倔犟的老人家从来不要儿女的资助, 每次我把母亲接来,最多在我这儿住上两天,就借口一个人闷得慌回去了,我知道她是不愿给儿子添麻烦。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不愿见到母亲满头的白发。今年春节前,我颇费了一番口舌才把母亲搀到理发馆,理发师一阵忙碌后,我惊喜的发现"黑发"的母亲一下年轻了许多,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母亲一个劲的嗔怪我:"你看看,我还能出门吗?" 晚上,母亲改变了早睡的习惯和我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我"才是真正的主人公.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评判者,三者合而为一,共同担负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鲁迅通过"我"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微妙的情感和批判的态度,暗示了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解构与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