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本科化"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鸿 《江苏高教》2003,(5):99-102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严重缺陷,出现了“本科化”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与观念两个层面。就制度而言,具体表现在:(1)本科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2)“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分立的科研体制,削弱了大学系统科研氛围的形成;(3)评价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助长了研究生培养中的无序与混乱。就观念而言,具体表现在:(1)教育理念的过于贫乏,模糊了教育的阶段性;(2)价值取向的过分功利,遮蔽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的根本。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建基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的诚信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而适合现代社会新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这样,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重的诚信问题,甚至面临严重“诚信危机”。本文从社会关系的演变角度出发,对“诚信”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最后从文化教育的视角初步构建了现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课程性质而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摘自《课程标准》)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过多强调政治课教学的理论性,而忽视了它“育人”的主体功能。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永远”在一般的辞书中都被看做是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但在现今的语言事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作定语、宾语、谓语、补语等违背规则的超常用法,“永远”的句法功能明显扩大。“永远”功能扩大的生成机制是范畴转换,即副词“永远”在特定语境下语法范畴发生了变化,向形容词等转变。范畴转换是变换范畴对同一有待认知的对象进行观察,体现了语言发展与创造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者依据Halliday和Matthiessen突显“认知”这一事实,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发生认知转向。该论断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生物体间而非生物体内的研究取向冲突,其理论误导性不容小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分支悉尼语法对“认知”的解读为出发点,以具身认知三大原则为参照,再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另一分支加的夫语法作对比,可回答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否发生认知转向。研究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突显认知的目的在于借认知提出与认知科学互为补充的意义构建观,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生物体间的研究取向并未改变,对加的夫语法的认知-互动观仍持保留意见,故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发生认知转向的论断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以高二学生为被试,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一章的教学后,对高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及其学业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教与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会产生显影响。(2)使用画概念图的实验班学生多选择“规则(P)”为其认知方式。这表明,学生主要以有意义的方式在进行学习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其生物学业成绩较好。(3)运用传统教学法的控制班选择“回忆(R)”为主要认知方式。这表明,控制班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
英语标点符号“──”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英语标点符号“──”在言语中的认知性功能和情感性功能,试图对“──”作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论的视角束考察,图式概念是在康德的“先验范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库恩的“科学范式”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图式则是由图式概念延伸出来的,它是教育认识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沉淀和凝结”,包括知识——背景系统、价值——目标系统、模式——方法系统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动态的开放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发挥着教育认识和教育实战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所谓儿童认知模块性,是指把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模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思路是对世界范围内儿童“领域特殊性发展”研究浪潮的一种响应。本文集中探讨了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在确立认知发展模块性的基本涵义基础上,着重论证了在什么意义上认知发展是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的,从而表明儿童认知发展的模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