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299位免费师范生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分析了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生源地中小学从教10年以上"及"农村从教2年"三个指标的意愿情况。研究发现,艺体类免费师范生各项从教意愿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专业。他们普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对政策的就业规定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到农村从教意愿最低。本文分别从政策执行、教育投入的"成本-收益"、"音体美"教师发展空间、艺体生的家庭背景等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提升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支撑。作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乡村教师,其主要来源于公费定向师范生,而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大都具有定向、分类及本土化培养三大特色。研究发现,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存在利益化、去乡土化等问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应注重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组建全程育人导师制及厚植乡村情怀教育等措施,从而为乡村地区输送一批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通过访谈和问卷,对重庆师范大学552位农村定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全科生报考动机主要受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影响;他们的从教信念总体水平一般,其对农村教师的社会价值评价高于自我价值评价,农村从教和终身从教意愿显著低于一般从教意愿;其从教信念在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等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职业价值观与从教意愿之间,从教信念与信念行为之间都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从教信念形成过程主要受学校环境、见习实习、自身性格及父母观念等因素影响。应通过完善全科免费教育政策、调整培养方法和内容来增强农村全科免费师范生的从教信念。  相似文献   

4.
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了解程度低;但对其八大举措的认同度高,认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基础,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根本,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但他们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持观望态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应细化政策文本,落实责任主体;创建活力机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如何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教师?这从根本上说是培养教师如何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以及具有乡村从教情怀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2588名师范生和337名新手教师的抽样数据,考察了当前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情怀及教学素养现状,构建了促进师范生走向高质量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结果显示,师范生尚缺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扎根乡村从教的情怀薄弱;接受乡村地方性教育的培养匮乏,乡村教学素养亟待提高。研究进而构建了融入乡村地方性的24条培养路径的职前培养项目。调查发现该融合路径得到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认同,有益于师范生的乡村地方意识、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地方情感培养。由此提出重构师范生适应乡村从教的培养课程、探索设置乡村教育专业、加强入职支持、保障专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困境、储备乡村教育发展人力资本、平衡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代价、弥补其他补充渠道缺陷。对定向师范生高考志愿选择自主性、高校乡村教师培养经验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目标实现的政策前提进行反思,发现存在以下政策风险:高考志愿选择的“非自主性”,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也不便于学校甄选优秀乡村定向师范生;高校欠缺乡村教师培养经验,会相对拉低乡村定向师范生毕业水平,给乡村孩子带来新的不公平;乡村定向师范生社会化过程的城市化特点,不利于培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感、树立乡村教育思维、涵养乡村教师特质。建议对政策进行微调,吸引有志乡村教育的优秀生源、允许乡村定向师范生更换专业、提升大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教学素养、注重定向师范生培养的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背景下,移动学习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该研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理论模型框架,检验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上级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性对移动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同事影响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影响不显著;不同学历、学段、从教时间长短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男女性别在行为意愿上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优化村校进人机制是当前农村教育政策难点.农村从教研究结论既存在共识也有较大争议.本体论、实践论和认识论层面的农村从教的政策研究思路也受到较大挑战.通过对一位从教36年村小高级教师的访谈发现:村校教师管理存在“45岁退休”现象;农村学校总体超编严重;少数进人指标还落入本地“关系户”手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认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主客观统一的概念;农村从教的“不想去”与“去不了”问题同时存在;村校教师管理存在人力资源浪费;村校选人存在“人力资本”给“社会资本”让位现象.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农村教师政策设计要重视“自下而上”的逻辑;农村引进教师的毕业院校主要放在“一般师范院校”而不是“重点师范大学”;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的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支持是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重要因素。专业支持、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等策略可以缓解和降低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时面对的专业资本不足、文化不适应等问题导致的压力与焦虑,在提升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留任意愿与专业支持、情感支持、经济支持显著正相关;作为独立因素,情感支持与专业支持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力较大,而经济支持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在不同教育背景下,情感支持都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为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积累有效的专业资本;加强情感支持力度,提升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舒适度;制定恰当合理的经济支持政策,弥补城乡空间差异产生的乡村教师利益损失,以此来增强乡村教师留任意愿。  相似文献   

10.
范勇 《教师教育研究》2023,(5):67-74+28
青年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代骨干力量,他们的稳定发展事关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1332名乡村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学校支持对乡村青年教师离职意愿的影响机制,分析组织信任与教师组织认同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乡村学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整体支持偏弱,乡村青年教师离职意愿较高;学校支持能显著降低教师离职意愿;组织信任与教师组织认同在学校支持与教师离职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降低乡村青年教师离职意愿,需要秉持尊重与关怀原则,充盈个体心境促使乡村教师“留得住”;推进赋“知”与赋能,优化制度环境保障乡村教师“教得好”;遵循信任与协同方式,营造信任文化情境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省30个县10356位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云南乡村教师中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意愿;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呈现出"向城性"与"返乡性"两种趋向;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最为强烈;总体上工资收入越高,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越弱,但学校区位的影响不容忽视。影响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子女上学及家庭生活"、"工资待遇与工作负担"、"学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条件"、"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气"、"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为此,须要关注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子女上学和夫妻分居等问题;应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保障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岗位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在教师招聘时实行"家庭来源地优先"的政策,吸引优秀青年返回本乡本土从教;想方设法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周转住房;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帮助乡村教师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2.
师范毕业生中存在不愿意去农村从教的倾向。相对参照标准是师范毕业生是否选择去农村从教的重要依据。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可能受就业压力、农村就业环境与条件、对未来的预期以及补偿政策等因素影响。现有鼓励师范生去农村从教的政策总体上效果较差,应当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分层、分类地制定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吸引、保留优秀教师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其中教师工资是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而其效果如何有待考察。本文使用2016年辽宁、云南、贵州、重庆和广西五省市(自治区)五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投资模型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样本农村教师中有17. 8%和20. 3%的比例有更换学校意愿和退出教师职业的意愿,存在流失隐患;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同期全国、西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缺乏外部竞争力。教师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流失意愿的首要因素,现有农村教师生活津补贴过低,未能起到保留教师的作用;学生群体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非货币性因素对教师流失意愿也有显著影响;男性教师和未婚教师更倾向于流失。  相似文献   

14.
教师离职问题在国内外学界备受关注。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的视角切入,采用2016年中国特岗教师抽样调查数据,考察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两类工作特征对中国深度贫困乡村地区新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统计分析发现,深度贫困乡村地区的新教师任教三年后的离职倾向强烈,17.76%和30.59%的教师打算流动和流失。采用多元Logit回归结果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工作需求)会显著降低新教师的留任意愿,更可能增加其流失意愿;繁重的工作负担(工作需求)会显著降低新教师的留任意愿,更可能增加其流动意愿;符合心理预期兼具行业外部竞争力的工资薪酬(货币性工作资源)和良好的学校文化(非货币性工作资源)会显著提高新教师的留任意愿,降低其流动及流失意愿,且非货币性工作资源在降低乡村新教师离职倾向上的效果更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更有效地保留深度贫困乡村地区新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情怀是教师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坚守职业的内在动力和践行师德的重要体现。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包括德性自觉、职业认同、乡土情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培养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乡村教师发展的持续动力,使其成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建构以地方院校引领、区县政府统筹主导、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约有330万人,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好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是西部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点带面,以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流失现状为出发点,探究乡村教师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并借助于《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及相关政策的实施,积极寻求解决对策,以期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乡村师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30所地方院校的调查,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和地方院校师范类学生愿意去农村中小学任教的不多,愿意长期呆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更少。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院校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偏远学校任教,其中参加“3+2”形式的专科教育的定向师范生乐意去农村初小和教学点任教。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小学对师范生的需求实际,本文提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调整建议:部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应该进行灵活调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类型应实行多样化,为农村偏远初中定向招聘地方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为农村初小和教学点定向免费培养“3+2”形式的师范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量表法对375名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刻板印象及职业偏好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最看重职业的人职匹配,其次是工作人际、自我实现、社会利他,最不看重权力威望;免费师范生更重视职业的福利保障,非师范生则更重视职业的自我实现;免费师范生对教师的总体刻板印象偏于积极,地域和性别刻板印象体现在:对农村教师评以消极印象,对县城教师则以待遇好、富有居首,对男女教师评以积极形象居多,对女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刻板印象一致性较高;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喜好度和就业意向度较高,但愿意去城镇执教的程度远远高于去农村执教。  相似文献   

19.
地方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绝大部分愿意遵守协议去农村任教,但愿意在农村长期乃至终身从教的仅为37.5%。他们到农村任教主要出于协议压力,自身内部动力不足,履约期结束后离开乡村学校的可能性较大。为避免这一问题,应优化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招生和考核机制,培养其教师职业认同和乡土情怀,改善入职后的工作生活条件,助力个人发展,提高其农村任教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首届免费师范生入学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喜欢教师职业;了解和支持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但对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担忧;对将来自己是否能终身从教不能完全确定;西部高校的学生更能主动适应政策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