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看英语写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homsky、Pinker等人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出语言的固化作用,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进而依据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并根据这一关系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Chomsky、Pinker等人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出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及语言的固化作用,进而依据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出现的母语参与问题。在初、中级阶段,适当的母语参与相对来说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3.
根据Chomsky,Pinker等人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出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及语言的固化作用,进而依据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出现的母语参与问题,在初,中级阶段,适当的母语参与相对来说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
新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思维的先后及其关系一直是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从有别于传统观点的视角入手论证这一问题。通过对相关例证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另外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本文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仅仅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相互依赖,而是思维对语言起主导性作用,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从而充分肯定了思维的能动性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卢晓丹 《考试周刊》2014,(65):17-18
在语言学领域中,语言与思维的先后及其关系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两者各受彼此影响的传统观点论证角度探究入手,用相关实证的分析和论述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另外,从两者内部关系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仅仅是传统视角下所认为的相互依赖,更是思维对语言起主导能动性作用,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导向性存在,充分肯定思维的能动性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非凡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讨论包含了心理学、语言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内容,因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复杂而又辩证的。文章简介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从汉英语言的词汇及语法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汉英两种思维的差异———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思维与语言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模糊思维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源于人类主、客观世界的限制,二者的关系体现在模糊语言是模糊思维的产物,模糊语言表现模糊思维,从而借助二者的实用价值即模糊思维促使言语交际成功、模糊语言的调节与和谐作用,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提供便利,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困惑和争执,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开某些研究者忽略了对作为论域的时空背景的明确设定和缺乏对作为立论根据概念的澄清。只要我们摆脱现代人被语言所模铸的狭隘经验,从发生学意义的角度出发,站在人类产生思维与语言之初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并以广义的思维概念作为立论的根据,那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也许不会再引发那么多无谓的争论,从而我们会相信,思维先语言而存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起源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是普通语言学的两大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揣浅陋地大胆提出了个人的管见:(一)语言产生的新观点——劳动 哝说:(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同时产生;语言与思维互相依赖,即使是形象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直接作用并影响于语言。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入手,分析其对大学英语写作中词汇、句子、篇章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相信能对学生英语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感情和行为的工具。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言运用和语言教学中都必须遵循思维运动规律。通过探讨国外名家语言思维观,分析外语教学中思维训练偏离的原因,讨论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思维能力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认为系统的思维训练应成为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现代英语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力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创新教育亦是思维导向的教育。本文从论述创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创造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与思维力培养的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现代英语教学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的。  相似文献   

13.
汉代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主要着眼于辞达意的追求,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则侧重于言外之意的追求,提出了“隐秀论”和“滋味说”等影响深远的学思想命题。这两个时段的言意关系特色正好是对先秦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弱式认知语言观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持温和的立场 ,其观点是 ,某些思维形式是离不开语言的。笔者认为此观点是合理的 ,并分别从语言与思维的神经联系、语言思维、以及内部语言和内部言语三个方面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starts with a quotation from St. Augustine on language learning. The usual reconstruction of Wittgenstein's criticism of St. Augustine's view on language focusses on meaning — that is, the picture theory which he had in common with Wittgenstein's own earlier views. This paper shows that Wittgenstein in discussing ostensive defi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also attacks St. Augustine's notion of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the Augustinian conception has been resurrected in cognitive theories postulating an innate language of thought (e.g., Fodor), making Wittgenstein's claims that this conception of learning is paradoxical very relevant.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其中颇具争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客观认识母语思维与迁移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廖永林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1):31-34,96
一直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追求的思维过程为:存在——思维——语言。但综观西方哲学,事实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中世纪的神学家通过语言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家则在试图通过语言确立知识的确定性;现代的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的分析取消了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明确反对以前的哲学家包括同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而他自己则陷入了语言的形而上学。整个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都是深陷在"存在"、"思维"与"语言"问题的迷雾中。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普及教育就得先普及语言文字 ,陶行知先生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 ,也正是在普及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陶先生的语言文字思想 ,在语言实践当中 ,他也积极采用大众能懂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eeks to open up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by reference to two philosophers: John Austin and Jacques Derrida. While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erms these thinkers stand far apart, recent work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Austin’s work in a way that has begun to bridge the philosophical divide.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inue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Austi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yet also take it in new direction by exploring Austin’s wider philosophical concern within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with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turn to language has entered the agenda of a number of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aim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present,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work, an account of language that does justice to the way language actually operates. The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Austin’s account of the performative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in this regard and yetfor reasons that will be made clearalso fails in the final instance to carry these through. By illustrating the way Derrida’s philosophy works, contrastingly, to take these possibilities to their full conclusion, I will argue that Derrida succeeds in bringing a radically new conception of language to the fore. The article will end by pointing toward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conducted here to be developed elsewhereparticularly for the ways we think about thin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