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要弄清秦灭东周的确切年代,首先要搞清“东周”一词的两个概念。一是指朝代的名称东周王朝。这一朝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止。其间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共经历二十五个王,五百一十四年。二是指战国时代一个小国名。即由战国时残存的小国西周分裂出来的另一小国。小国西周是东周考王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367年,小国西周威公死,公子根在东部争立,赵、韩用武力加以支持,于是又由西周分裂出小国东周。西周在河南(今河南洛阳),小国东周建都在巩(今河南巩县)。《中国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公元前256年秦灭了东周,是指灭东周王朝。《中国史稿》、《中外历史年表》上讲的公元前249年秦灭了东周,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过夏、商、周三代,到西周幽王在骊山被杀,继位的周平王在晋、秦、郑等诸侯的护送下,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河北岸、■河东西,有王城及成周城二城),历史进入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前后两个时期。春秋是以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其书起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但史学界一般将这一时期上推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下延至公元前476年敬王末年,共二百九十五年。其时史载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及许多戎狄蛮夷部族,但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迭起称…  相似文献   

3.
《过秦论》(第四册):“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课本注:“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教参译句:“吞并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以上译注并非有错,只是太简略了,应当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秦统一过程时,写道:“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君,周王朝统治的最后象征被消灭”。有的同学会发问,西周不是在公元前771年被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灭亡了吗?这时怎么又出现了个西周君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同时,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代是怎样确定的?(文登六中于雷等)答:新编的中学课本“中国历史”和小学课本“历史”,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是这样说的: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的221年是战国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作“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把“春秋”,所叙述的这一时期叫作春秋时期,这是一般的说法。但是鲁隐公元年上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还有四十多年。课本的年代按西周、春秋、战国这样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要点如下:1.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分期描写。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发展可以分为殷商、西周和东周秦汉三个时期。关于殷商甲骨文的兼语前置句,张玉金已有系统的描写。西周是该句式的空白期。笔者在东周秦汉典籍中随机收集到的32例兼语前置句,就其兼语而言,共有"谁(孰)"字句9例、"自"字句23例;就其第一谓语而言,共有"使"、"令"句各14例,"强"字句3例,"引"字句1例。2.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演变特点。(1)情况多变:殷商、西周、东周秦汉三期,该句式由有到无、又由无到有,历经三变;殷商甲骨文的前置兼语均由名词充当,东周秦汉的都由代词充当。(2)数量趋减:殷商时期的兼语前置句多,东周秦汉的少;东周秦汉前段的较多,后段的更少。  相似文献   

7.
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0年),国家的经济政策比较开放。一方面,充分发挥“周人重农”的历史优势,突出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又从“殷人善贾”的历史现象中受到启迪,允许商朝遗民和都邑中的“国人”乃至贵族到规定的市集中做生意。既重农,又不抑商,是西周经济走向  相似文献   

8.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指各诸侯国的地方乐歌,共一百六十篇,有十五“国风”,大都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乐歌,共一百零五篇,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  相似文献   

10.
第7小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求选出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答案是B,因为孔尚任是清代而非元代作家。但笔者认为A、C、D选项在表达上均有不严密之嫌。 A项说“《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间的诗歌”这之间的时间跨度是“近五百年”显然有误。既是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当是从公元前11世纪初起,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时间跨度应在五百年以上。 C项考查的是有关巴金的常识。疑点有二,一是“巴金原名李芾甘”不确。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代表作”。提到巴金,读者自然会想到他的《家》、《春》、《秋…  相似文献   

11.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全一册),有这样的表述:“约公元前29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约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犀开激战”。这三个历史纪年是从何而来,是传世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出土文献的记载,还是近几年来考古发掘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相似文献   

14.
西周晚期,各类矛盾日益尖锐。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王位继承权问题点燃了动乱的导火线。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发兵攻打幽王,以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就此结束。 宜臼在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的支持下即位,是为平王。前770年,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样,中国古代历史又翻过一页,进入东周(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5.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面)。第十二代国君周平王将国都迁到东面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史书上称东迁国都以前的王朝叫西周,以后的王朝叫东周。这时,众多的诸候国已不服从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西周存在了276年。如果将西汉与东汉、北宋与南宋分开计算,秦以后的王朝没有超过300年的。明朝也存在了276年,唐朝和清朝都超过276年,又不到300年。一个王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说明它是比较稳定的。唐、明、清三朝都有过辉煌的时期,很多记载和文物为后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西周从存在的时间上可以与这三朝相比,但它有过辉煌和繁荣吗?西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他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在历史影响方面,它能和唐、明、清比肩吗?要比较客观地描述和想像西周社会,必须从制度说起。  相似文献   

17.
徐国原是商代的一个小诸侯国,西周中期才渐渐强大,在洪泽湖边上建立了大徐城,到徐偃王时开始称王,曾联合淮夷三十六国反周。春秋中期,公元前512元被吴国所灭。灭国后,徐国后裔打着“徐偃王”的旗号,流亡到浙江各地,在台州黄岩建立了“徐偃王”城,把中原文化输入浙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8.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第 1版《辞海》“樊”条目有一注释为 :“古邑名。一名阳樊。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邑”有很多解释 ,这里当是指封地、采邑。“畿”这里是指春秋东周王朝的“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 ,即言“樊”在东周都城洛邑 (今河南洛阳 )附近。同一《辞海》“仲山父”条目注释为 :“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 (今陕西西安南 ) ,亦称樊仲、樊穆仲。曾劝谏宣王‘料民’。”周宣王属于西周时期 ,史载西周的都城在“镐”(今陕西长安丰河以东 )。单独看《辞海》的这两个条目的注释似都合乎逻辑 ,周代大臣封地 (采…  相似文献   

19.
宋国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诸侯封国之一。宋国从公元前1040年微子启受封建国开始,经由西周、春秋和战国,至公元前286年为齐、楚、魏所灭,计34代君,享国754年,几乎与周王朝相始终。文献中所载宋君大多是有其名而缺史实,但也有名声显赫、行迹昭著者,如微子启、宋襄公、宋景公、宋康王等。通过资料梳理,稽考周代宋国君主史实,对于宋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初中教材《社会》第四册第三章中关于中国铁农具和牛耕讲道:“春秋时期,铁器已在农业、手工业中使用,炼钢技术也已出现,农业上开始用牛耕地。”可是在本书第六章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中涉及铁农具和牛耕时又讲道:“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重视改造土壤……。”关于“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教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春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而每位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