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建制的发展为例,由"中学"到"国学"两个时期的学科化历程,梳理了清末民初学者于大学体制内保存中国传统学术的努力,以期阐明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格局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并探讨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重建国学所面临的组织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是学科人在其学术部落中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践行。张敷荣先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学科制度结构完善中以其所处的学校院系为阵地,实施学科计划,拓展学术交流;在学科边界划分中通过知识专业化、学科本质探寻、教材编订等彰显学科独立性;在学科主题确定中将教师、学生、课程、过程与方法、教材、学科历史等作为专业领域;在学科方法论上,结合学科属性和发展情况形成了特别注重比较法、实验法,并将访谈法、案例法、观察法、文献法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方法体系。由此,形成了其学科化实践中多学科支撑的学科体系,兼容并包、融贯古今的学术体系,基于中国教育实际的话语体系和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概念体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需要进行跨学科、情境性和学科互涉研究,组建多元知识主体的异质性学术部落,建构遵循学术与制度逻辑的学科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取向不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学科指向性,是高等教育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研究",即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并将各种高等教育问题纳入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框架中进行学科化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地位尽管已经确立,也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但其自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在学科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建制等方面进行借鉴与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学科是基于人对客体认识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知识建构,它充其量反映了客体的部分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研究以及当代大多其他学科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带有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研究特点,因此,关于它是学科还是领域之争,从认识事物本质属性或知识建构的角度而言,并不具有多大的探讨意义。但是,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学科化,学科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以此为志业者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学科化诉求毋宁说是基于现实境遇而不得不为之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学科边界的形成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反思审视.自现代时期即已建制的大学各种学科边界的形成与分化都是一种知识与权力相互建构下的产物,而非知识论上发展的应然.由此产生"学术部落化",并存在知识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学科化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界长期并存有“妇女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名称,且在使用与表达上混乱不清,严重阻碍了本土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因此,文章以“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化建构历程为主要线索,对此类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发展进行阐述,分析导致学科名称使用混乱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命名与学科建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饶佩 《江苏高教》2024,(3):12-24
学科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类,学科边界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分。在学科开放时代,学科边界并没有过时,它对于学科独立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只谈开放不谈边界,学科边界危机的存在更是大大加剧了高等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之所以如此难以确立,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属性、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松散化以及单学科知识积累不足密切相关。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促使高等教育学早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界必须对学科研究对象达成共识,划定高等教育学科研究问题域,同时,还需通过学科立场的明确使高等教育学科生成独特的叙事逻辑,并在学科内部形成有利于单学科知识积累的井然有序的知识生产样态。  相似文献   

9.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边界与限度的厘定,将在极大程度上助推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教育地理学元分析表明,"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生成的教育地理学是以研究教育空间系统为对象,以研究教育地域系统为核心,聚焦探讨世界范围内人类教育事象时空分布、演变机理、传播形制、结构特性、地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边界取决于教育学与地理学交互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并伴随教育学、地理学及周边学科相关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扩展;"教育—地理"学科融合可在哲学、空间、时间等三个维度上形成知识内容的扩张与辐射。  相似文献   

10.
教学模式有一般模式与学科模式之别,其建构、运用与推广应充分考虑学科特性,然而当下实践中出现了典型的"背离学科"倾向,促使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失却本真、误入迷途,流弊甚远。究其原因,在于管理本位的制度驱使、教育功利的心态作怪以及学科教学的研究薄弱等。基于此,从校长、教师和组织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模式走出"去学科化"误区的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上世纪至今的两次国学之争为标志,国学发展历程可概括为"远逝"与"复返"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西方学科建制、科学研究方法之传入为标志的"智识界之启蒙",实质是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价值理念、信仰系统的逐步破坏与崩溃的历程;第二阶段是随着对现代学科建制、研究方法的反思而引发的启蒙反思历程。国学概念之争不能视为简单的逻辑问题,而应以国学的发展轨迹为视角反思和推进现代学科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科的角度讨论“国学”问题.国学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西式的学科形成冲突.近百年来,有人认为国学可以纳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另有人坚持国学的独特性,主张应当完全或部分保持自己的体系.本文认为,国学的现实困境在于,第一,被“肢解”的国学是阻碍国学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第二,西式的学科制度是我们今天基本的制度之一,难以逆转;第三,我们现行的学科管理制度又过于刚性,使得前两个因素陷入僵局.从发展前景看,一旦现行的刚性学科制度有所淡化和弱化,国学或其他新的知识将会有一个灵活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独立性问题是教育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公案".在当前学科边界松动、学科对话频繁的特殊学术生态中,有必要对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进行更为清晰的辨识:"硬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之独立已成事实,而"软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之独立日显迫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足以构成学科独立性的内在依据,但教育学者把握其研究对象的方式、选择和使用研究方法的水平,却是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重要表征;其他学科的理论或知识进入教育学,并不必然导致教育学独立性的丧失,但教育学者进行学科对话的心态与姿态,以及选择与使用其他学科理论或知识的方武却深刻影响着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以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批判精神为切入口,反思并寻求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这是当今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时代与学术变革,使教育社会学的批判在开放式解释基础上,可能具备建构性批判或批判性改造的责任;其次,凸显教育社会学批判精神的学科发问,在有相当探索并形成某些标志性发问之后,尚有继续发问的可能;再次,批判与改造之间的“可沟通规则”,在对中国式问题和中国式关系的本土关怀中,存在某种有效的“信任范围”。因此,在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框架中,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生长更有其诱发、扩张与重写的可能,其批判精神亦更为丰满与厚重。  相似文献   

15.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研究》2021,42(7):48-59
中国教师教育学的建设历程是在时空转换、群体交互、实践经历之中曲折而来,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典型特征,其本质是中国教师教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范畴中不断寻求并确立自我的过程.建设属己的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科拓展研究边界的理性自觉,也是彰显教师教育学之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从而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建设独有的价值贡献.中国教师教育学的系统建构,要在主动辨明教师教育学学科属性和学科范畴的基础上,以现代性和科学化的思维对教师教育学属己的理论体系、学科制度、学科专业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并以中国教师教育学建构的特有致思方式和行动方案,向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6.
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新建高校来说,开展学科化服务是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新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面临更多的困境:学科馆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难以承担学科馆员职责,缺乏学科化服务的制度保障和支持系统等。其应对策略包括:转变观念,强化学科化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建构学科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研究》2021,42(7):48-59
中国教师教育学的建设历程是在时空转换、群体交互、实践经历之中曲折而来,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典型特征,其本质是中国教师教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范畴中不断寻求并确立自我的过程.建设属己的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科拓展研究边界的理性自觉,也是彰显教师教育学之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从而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建设独有的价值贡献.中国教师教育学的系统建构,要在主动辨明教师教育学学科属性和学科范畴的基础上,以现代性和科学化的思维对教师教育学属己的理论体系、学科制度、学科专业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并以中国教师教育学建构的特有致思方式和行动方案,向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落入了独立研究对象、独特研究方法、构建完善理论的误区.因此,传统学科范式向现代学科范式转型成为必然.学科范式转型基于两个基础:一个是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知识基础;另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向应该坚持:以跨学科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知识之源;以学科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神支柱;以学科化研究和问题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两翼.  相似文献   

19.
杨昌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刘师培、蔡元培等一起为建构学科化的中国伦理学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和湖湘伦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试图建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学体系,在政治伦理、生活伦理、德性伦理、家庭伦理和教育伦理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理论命题和观点。杨昌济伦理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进步青年,尤其对毛泽东青年时期伦理思想和进步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最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