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拟就通过“法”字与“德”字在我国古代史上意源进一步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并通过“法”字与“德”字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现行条件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2.
释“德”     
德字,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当然,这种意义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周礼·地官·师史》中说:“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意思是说:德是人品行表现的内在依据,行是人内心道德的外在体现。从造字结构上说,德是个会意字,它含有更为具体而深刻的意义。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面是表示行动的彳(音chì),  相似文献   

3.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的“而”字,有些教科书将其视作承接连词。这一解释是不妥的。从对其语境、古音、文意的考察以及其他文献的佐证来看,此处“而”字应当作“能”(即能力、才能)解。  相似文献   

4.
说“德”     
德字,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当然,这种意义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周礼·地官·师史》中说:“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意思是说:德是人品行表现的内在依据,行是人内心道德的外在体现。从造字结构上说,德是个会意字,它含有更为具体而深刻的意义。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面是表示行动的彳(音chi),右面是一只眼睛(后来讹变为四),上眼皮上有一条垂线,表示目光直视。显然,德所表示的意义是行为端正,目不斜视。金文则进  相似文献   

5.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我对“德”字的解剖引起了同行善意的笑声与思考。我说:“我不是专门研究文字的文字学家,但做了多年的班主任,使我对‘德’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单从字面上看,这个‘德’宁造得妙。偏旁为‘双人’,右上为‘十四’,叠加在一起乃有众人之意;右下为‘一心’,乃足根本之处——德育工作者理当一心一意、煞费苦心、独具匠心、巧施慧心、以心换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在“立德树人”四个字当中,“德”字为先。《左传》中也曾提到过立德,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学校在考核学生的时候不仅仅考核其基本成绩,还重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法治国”,同时辅之以“以德治国”,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法制上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治国理论的继承与飞跃。“德”是一个重要字眼,干部政策讲“德才兼备”,教育方针讲“德、智、体、美”均衡发展,亦即素质教育。这个“德”字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对“德”的说解,也不一致。许慎的《说文解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陋室铭》的结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一个蕴涵深远的引用,一个确定不疑的反问,在行文上是紧扣着“陋室”的“陋”字而结,在意义上却恰恰打破了“陋室”的“陋”字,启发我们作出这样的理解:我的居室虽然狭小而简陋,但由于它的主人有着芳香馥郁的“德”,有着富于诗意的审美化的生活情趣,高雅而颇具文化意味的人际交往,清静而自由的心灵世界,所以,它就不再狭小而简陋,竟有了无比的广阔与丰厚。这种芳香馥郁的“德”,即是是中国文人中的“君子之儒”所秉持的道德修养与人格精神。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曾动情地夸赞他的学生颜回…  相似文献   

14.
先秦“敬”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解题“敬德”一语在《周书》中习见。如《召诰》:“王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逸》:“则皇自敬德”等等。前辈学者对“敬德”也曾多所论及,但其重点,则往往多放在“德”上,研究周人提出的“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殷人不讲“德”而周人非常重视“德”,这一点是殷周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区别。本文所论敬德,重点则放在“敬”字上,研究“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周人这种“敬”的观念,究  相似文献   

15.
按《三国演义》所写,张飞,字翼德(见第一回),第四十二回回目即作:“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曾于此桥之上喝退追逐的曹兵:“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翼德的“翼”,按史书记载,本来作“益”。《三国志·张飞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学校德育现状,创造性地提出“德力”以及“德力”与“德育”的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德力学”的新观点,对“德力”的内容和结构,“德力”在学校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学校德育中培养“德力”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8.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