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叶蕾 《现代语文》2009,(8):29-30
钟嵘《诗品》谢胱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胱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胱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胱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胱,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说谢朓的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1)并且说谢朓之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很到位的评价。所以后来的人们评说谢朓时,往往赞其诗歌之发端或叹其佳句之“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3),批评“其病乃在才之不继”(4),写到篇末,“每苦气竭”(5)等等。却少有人注意到钟嵘所说的“意锐”。我觉得这恰恰是谢朓为人、为诗的致命伤。谢朓出身于南朝显贵家族。但他生活的年代,谢家已风光不再。刘宋时被疑谋反遭诛戮的范晔是他祖母的弟弟。而他自己的母亲则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女儿。他的岳父王敬则,是萧道成夺取刘宋帝位的同谋者。而萧道  相似文献   

3.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最早给予谢朓诗歌以评价,其评语以是否值得提倡为前提,以是否符合“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来品评高下,然后兼顾艺术成就,因此在谢朓的品评中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5.
谢朓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朓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朓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朓。  相似文献   

6.
谢朓山水诗意象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向 我们昭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点和思想意蕴。 谢诗风、云意象着眼于高远的宇宙空间,把诗歌题材推 向了一个高蹈于尘世之外的旷远境界。谢诗暮、夜意象则显 示了他内心隐晦、曲折的痛苦。“香草”类意象则是一种暗示 的象征性描述,它们基本上沿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象征 意蕴,让山水诗增添了一份高洁之气。谢朓的思归表面是一 种“赏心”,内层却是对“赏心”的疏离。  相似文献   

7.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8.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谢朓是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诗人,也是比同时代人提供了更多有益东西的诗人。在南齐一代,谢朓的诗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在南北朝中后期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山水诗人,他对南北朝中后期以及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还一再得到伟大诗人李白的赞赏。要对南北朝中后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我国山水诗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些探讨,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羁旅行役是诗歌创作的传统题材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的创作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诗人作家都开始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开始寻找自我的生命体验。谢朓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由于受到人生际遇的影响,开始创作行旅诗,他所创作的行旅诗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萧统在《文选》中列入了他的9首作品,可见对谢朓所创作的行旅诗的肯定。以谢朓的被收入《文选》的这几首行旅诗这类文体作为立足点,从行旅诗的概念界定、思想情感和成就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谢朓是齐梁"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人物,今存诗157首,对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借以研究古代韵部发展情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谢朓现存155首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得出谢朓诗歌用韵平声韵多于入声韵,押韵中没有四声混押,四声相承对照整齐,各韵部界限比较明晰等特点,其用韵既有少部分上古音的痕迹,同时又体现出了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13.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15.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17.
谢诗“源出于谢混”,应着眼于山水题材和辞藻技巧方面来分析,而与谢混相抗的谢瞻,在诗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也影响了谢朓。谢诗“工于发端”,主要是突破了传统诗歌发端即叙事的模式,他大量运用描写,而且暗含着丰富的语言技巧。对于“末篇多踬”的评价,我们应该进行客观地分析。这一方面对发端与主体部分的成功来说确实是个缺憾,但也是对传统的“诗言志”学说的发展,而且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历史上一个闪亮的坐标,山水诗在他的手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谢朓山水诗的抒情具有三个特点:情景交融的境界;独特的抒情模式;悲欣交集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20.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