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幼儿园文化反映的是幼儿园里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我们提倡"乐文化",从园情乡韵、理论解读、玩味乡土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园"乐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西周德教是在行礼乐的过程中实施的,属乐教,而非义理之教。“乐德”之教,从礼仪之象而言,可别为“六德”义,就终板言之,其设教以教“和”为旨归。“乐德”之教的本质是身教重于言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透彻地理解《兰亭序》,必须理解的几个方面。作者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的依据与“信可乐也”在第一段的作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理解;“岂不痛哉”之“痛”的所指;作者悲出处;及整个第三段所写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联系。  相似文献   

4.
《礼记·乐记》是表述儒家乐论的经典文献。儒家认为 ,乐的本源是生活 ,乐是折射现实的镜子 ,故察乐可以知政 ;儒家以礼、乐并提 ,认为乐与礼皆法自然而生 ,乐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 ,礼体现了自然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非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相似文献   

5.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也在其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强调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类型的艺术相结合,提倡发展综合性艺术,所以音乐作品大都充满幻想色彩。本文通过对《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的简单剖析,探寻其在音乐史上的发展意义,挖掘门德尔松对音乐会序曲的创新,旨在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音乐会序曲。  相似文献   

7.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韶》乐考     
《韶》乐作为远古乐舞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形成了帝舜时期,销匿于唐玄宗之后,历时几千年。该文对其产生,制作者、流变、乐名变异等方面作了疏理,旨在明确《韶》乐在历史中的传承过程。现今的几本音乐史参考书中,往往对《韶》乐言之不详或述之片面,本文也立足于此,在考论中尽量做到详尽准确,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9.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庄子和荀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但又驳杂的思想。而且,两人的这些思想还存在许多根本对立的地方,例如庄子提倡天道,荀子则反之;庄子要求无为,荀子则呼吁有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则要明天人之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宇宙、人生及两者关系三个方面来对庄子荀子之天人观进行疏理,并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得失。  相似文献   

10.
点线诗乐     
吴越滨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4):42-43,57
“点”和“线”是传统山水画特有的美学性格和语言,是灵魂和生命。它们的客观基础,也就是各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在意识上的反映。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门类,其美学本性同样是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的借物抒情,艺术形式主要都是表现的、抒情的,异中之同恰是其追求永恒的人文品格。同中之异又是其形成的不同艺术形式和个人面貌。  相似文献   

11.
从《礼记》对仪礼的阐释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审美情趣与其“中和”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既重视外表的“文饰”,也提倡内在的“质朴”。这有助于修正传统观念认为儒家尚绚丽华美、道家尚朴素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本分析方式,探讨《伊豆的舞女》中所渗透的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即对日本传统美的憧憬,物哀思想的渗透以及他所追求提倡的朦胧美这三种审美意识,并从地理人文环境——日本的传统民族意识、川端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时代大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追溯川端康成审美情趣养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与杜夫海纳在美学思想和批评理论上多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批评任务上,朱光潜以审美性的趣味培养为旨归,提出"不即不离"等美学理想,批评成为锻炼审美能力的应用美学;杜夫海纳则认为批评追求的是认知性的意义探寻,作为主体的批评家应该以自身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实现自我的完全呈现。在批评标准上,朱光潜标举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杜夫海纳则推崇体现意义完满性的"深度"。"趣味"与"深度"并不相互排斥: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感觉的充实性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得以形成,以臻成熟;"深度"可以说是在"趣味"基础上对审美经验、文艺批评的"深度"要求,即在认识艺术作品深度的同时认识自我,自我的存在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不仅开放审美的我,也要开放伦理的我,认知的我。  相似文献   

14.
唐末季世中的西蜀文人群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他们具有强烈的“复古情结”和“崇雅心态”。这些文人士子出于补救时弊和端正文风的良好初衷,自觉秉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观,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出没二雅、独标高格,提出了“清丽”、“雅正”的诗文创作主张,其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趣与当时文坛上“斥浮崇雅”的思想潮流同鸣共奏,与昭宗一朝推尊盛唐梦寐中兴的美好期望应节合拍,在唐末众芳竞艳的文学思潮百花园中芬芳四溢、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文学的等级与趣味发生过许多变化,对于个体来说,传统趣味不可能断然割舍,具有延续性。近代以来为民间与下层所喜爱的文体与趣味借助政治进入文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的现实政治语境中,由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橥的当代文学创作原则更是强调工农大众趣味,批判“小资趣味”、“小市民趣味”,文学也出现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使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利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具有适应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道德情感,是当前高师教育应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音乐作为创美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青少年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的形成中,特别是对其审美价值的建立和审美情趣追求方向的指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时期高校音乐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Zao、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哀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的审美趣味和批评基准与其思想变迁曲折紧密相连。作为古典文艺趣味纯正的文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贵族到小卒,瞿秋白试图着力完成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其文艺思想历史轨迹对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发掘和体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