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是无冕之王,而是新闻民工。"这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媒体人士经常对彼此开的玩笑话。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在当今社会日益庞大,媒体人亚健康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引发早逝、"过劳死"等问题。急速膨胀的从业人数、激烈的市场竞争、连轴转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常常处于透支状态。如今,媒体人的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各  相似文献   

2.
《老妓抄》冈本加乃子著萧云菁译重庆出版社定价:32.00元作为一位富有写作才华而又早逝的女作家,冈本加乃子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种深刻不仅仅来自于川端康成这样的文学大师对其不无溢美之词的推重,她那复杂传奇的人生经历、"缭乱"的婚姻生活,更来自于她那些外表娴静、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本文以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为目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市8所不同层次的初、高中以及大学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通过分析得出,女生在"对真爱永恒"、"一夜成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态度方面比男生更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并更倾向于认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的激烈竞争,使得"点赞"功能在各大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点赞"的用户群集中在青少年,新颖的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点赞"操作便捷,但却传递着暧昧模糊的内涵,对青少年的人际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动因,透视"点赞"行为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日,由北京市档案局(馆)主办的"青少年与奥运"展览在市档案馆开幕,百余件珍贵的北京奥运档案在伦敦奥运会召开之际与市民见面。此次展览以展出市档案馆馆藏奥运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带领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共同回味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美好记忆,进一步弘扬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展览分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的出现,不仅改变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路径,还改变着社会化的实质。为此,教育者应该主动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挑战,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媒体之所以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备受喜爱,不仅因为自媒体整合了其他诸多媒体的优势,使得信息更加便捷和通畅,更主要的是,自媒体其实是一个即时性交互性平台,满足了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反向社会化的需求"。不难理解,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互联网为青少年社会化进程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通过网络参  相似文献   

8.
电视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是否真实反映了实际的科学家形象?青少年对广告中的"科学家"的信任度如何?这不仅关系到产品的信誉,更关系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和科学自身的发展等重大问题.调查显示电视广告中的"科学家"代言人的信任度比其他类型代言人要高,且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与青少年认知中的科学家形象高度重合,青少年的科学家形象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的影响,显得呆板单一,故而规范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以及提升青少年对广告中的"科学家"证言的辨别能力就变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信息需求研究既重要又棘手,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缺乏.为了获得关于青少年信息需求规律的专业性知识,推动青少年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本文研究以生活为中心,采用IUE模型,对106名青少年展开"日常问题"日志调查,并对1037条"问题"的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问题内容、问题缘起、人际信息源、解决路径、解决效率、年龄特征等信息需求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的信息需求结构;青少年信息需求结构复杂,且这一特征被年龄差别进一步强化;各类信息源在青少年信息查找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青少年各类信息需求的满足存在一些弱势领域.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6):42-49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