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2月20日起,人民日报版面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尽管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称这次版面调整“只是在进行新闻改革中迈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步子”,海内外对此仍反应强烈。广东《羊城晚报》2月20日载文说,“记者今晨看到的《人民日报》,有‘面目一新’之感:标题醒目了,新闻增多了,编排较活了。头条大字标题《义务植树七十亿株大多数人尚未尽责》,有褒有贬。《十  相似文献   

2.
许林 《新闻实践》2005,(4):F002-F002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版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这五个新闻版已经使人民日报的脸变了,变得更好看了。下面是对近期经济新闻版一组报道的版面处理作一评析。3月15日、17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分别刊登了经济部记者彭嘉陵采写的《直面煤矿安全》上下篇文章。这是一篇针对性、启发性很强的文章,而编辑的版面处理尤为值得一提。编辑在版面处理上利用"下篇提示"和"上篇回放"的视觉形式(见版面一、二),融入了"推"意识。"推",有推动、推出、  相似文献   

3.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4.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3,(11):54-55
1949年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开4版),一版头条地位刊出一条振奋人心的重大新闻:北平和平解放。新闻的标题是:以和平方法结束战争(引题)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主题)国民党军已全部出城外听候改编(副题)一版除报头外,共6栏。当时的人民日报为竖排,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题文各4栏长,大字标题,在版面上相当引人注目。一版围绕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还有《和平结束北平战争经过》、《北平介绍》。另外,还刊出两条新闻:《中国农工民主党领袖揭露南京伪政府假和平阴谋》、《中国致公党发表对时局通电》。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电头用的是“新华社陕北31…  相似文献   

5.
岁末年初,人民日报编委会多次研究酝酿在今年第一季度内调整报纸版面。为此,记者约请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谈了这次改版的有关问题。现将谈话记录摘要整理发表。记者:请介绍一下调整版面的安排。谭:第一季度内,人民日报的版面内容将作较大的调整,初步设想是: 一版国内外要闻(包括重要评论、新闻特写) 二版国内新闻(包括言论专栏) 三版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体育四版国际新闻(包括短评论和有时间性的国外记者通讯) 五版国内专页(包括经济、政法、科教方面的分析性深层次报道) 六版理论、来信、文艺评论、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31日的《宜兴报》出版后,我们编辑部接到不少来信、来电、来访,赞扬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有新意,惹人看。为什么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如此受欢迎呢?这是我们进行版面创新的结果。我们认为,新闻改革,不仅新闻内容要更新,而且新闻版面也要创新。版面有新意,惹人看,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相反,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抓人”,再好的新闻内容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我们提出了“不拘一格选要闻,精雕细刻划版样”的要求,鼓励编辑拿出好版面来。  相似文献   

7.
1956年7月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正在提倡学习《真理报》,确切地说是在模仿《真理报》。从而远离了我国办报的传统作法,不讲究报纸版面的编排艺术,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长新闻大文章挤得水泄不透,简单干枯的一句话标题散落其间,正如有人所说:“看去像是茫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木头柱子。”给人一种僵硬、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版面,不但读者不欢迎,报社编辑人员自己也不满意。胡乔木在当时的颐园报纸评读会上,更是提过不少批评和建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版面的批评。他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非常落后”。他说:“版面编排沉闷,文体品种单调,  相似文献   

8.
2月11日上午一上班,就接到浙江省委办公厅发来的传真,得知我和江南合写的消息《浙江开展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在《人民日报》8日头版头条见报后,受到李长春同志的表扬。欣喜之后,联想到方兴未艾的《人民日报》版面改革春潮,想到社长王晨在国内记者工作会上强调的改进业务工作的要求,我在思索一个问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抓住版面改革机遇,转变新闻生产方式,发挥好耳目喉舌的作用?我自己感觉,记者站确保发稿、发行、发展质量,力争宣传报道“导向性、可读性”两翼齐飞,是第一要务。先说“可读性”。以前也知道要写普通读…  相似文献   

9.
王迪 《军事记者》2013,(3):49-50
去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的“头条新闻”栏目发布了一条微博。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网络热词‘席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热词做标题。这也表明.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党报也正在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该微博一时引来网络热议。本文将探讨党报新闻吸纳和运用网络语言的动因及其效果。以及党报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的建议对策。一、网络语言进入党报版面的动因网络语言从网友间的调侃娱乐走向正统的党报.其“转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1月21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武基国拍摄的一幅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了,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新华社总编室(1988)1号文件通报表扬。第3期新闻战线杂志作了封面,并将标题改为《当“84岁”被误译成“48岁”时》。这次成功并不使每个人轻松,它让人实在得意不起来。因为它提出的沉甸甸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成功本身。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月21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武基国拍摄的一幅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持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了,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新华社总编室(1988)1号文件通报表扬。第3期新闻战线杂志作了封面,并将标题改为《当“84岁”被误译成“48岁”时》。这次成功并不使每个人轻松,它让人实在得意不起来。因为它提出的沉甸甸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成功本  相似文献   

12.
1989年2月20日——蛇年的元宵佳节,人民日报悄然端出蕴酿已久的版面调整方案:前四个版集中刊登国内外新闻,向读者提供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后四个版是各种专刊,向读者提供各种知识、见解和议论。这一变动,打破了两年多来新闻改革的沉寂局面,为新闻界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春的讯息。  相似文献   

13.
1989年2月20日,星期一,恰值农历元宵节。《人民日报》》开始改版。编辑部大楼里和往常没什么两样,走廊里静静的,几天前刚刚搬到一楼门厅楼梯两侧的两盆杜鹃花无声无息地开得浓烈,一盆是洁白色的,另一盆是粉红色的。《人民日报》的版面已与往日有所不同了。一是短新闻多了,尤其是一版上的短新闻多了,可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15.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16.
仁义 《传媒》2003,(10):46
《北京娱乐信报》的“戏剧电影周刊”,今年8月9日第7期,用重大分量和众多版面,反复炒作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男女主角李亚鹏和周迅的“靖蓉恋”,称得上报纸炒作明星婚恋之典型一例。 该报一版头条通栏大标题为:《针对“靖蓉恋”传闻李亚鹏亲口向本报记者证实——李亚鹏:我和周迅从未分手》。封面照片是由该报记者拍摄的李亚鹏和周迅的合影,占据了头版的大半个版面。同时,该照片右下角还标出一段话:“昨晚9点,记者拨通了李亚鹏的电话,他刚下飞机正在去宾馆的大巴上。当记者问到他和周迅近期的状况时,他很轻快地说‘我们还合着呢!’”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18.
亚运赛事高潮迭起,各路记者新闻大战,使报纸版面成为“寸金之地”。新华社通稿若无卓而不群之处,更难占一席。由骆国骏、彭少阳采写的《泳将心态录》(见9月23日(《新华社新闻稿》),不仅跻身9月24日《人民日报》,且稿件安排醒目,标题还以花饰背景衬托,编辑偏爱之心可见一斑,读者视线也被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19.
9月21日,扬子晚报于国际新闻版刊发了一组有助于解疑释惑的国际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这组新闻的引题为“美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就有55美分被美国人赚走”:正题是《谁说进口中国商品会让美国人失业》;副题:“美国媒体告诫政客不要因‘敲打中国’引发贸易战”。这个标题告诉读者:从中国进口商品不会使美国人失业,买“中国制造”美国人赚了大头,政客在大选中不要搞“敲打中国”。  相似文献   

20.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