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一段评述的话写得十分优美,教材中是这样断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相似文献   

3.
《史记·屈原列传》被选人中学课文,其中有一句为:“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座,故死而不容自疏。还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法移,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昭然泥而不滓者也。”中学课本和其他的书上都把“自疏”属下旬,成为“故死而不容,自流浪洋污泥之中”。而由我校教师雷庆翼撰写的《楚辞正解》(学林出版社199q年7月版)《(屈原列传)及总》中说:“‘其志洁,故其称物等;其行廉,故死而容自疏’都是根据《离骚肠内容来赞杨屈原的,上有‘其文约,其辞微’等语。屈原在《离任》中以苦物自喻;他本来说过‘何离心之可同兮,…  相似文献   

4.
一、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会注考证》至“不容”处读断。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105条说:“黄侃以‘自疏’二字属下读,是也。《汉书·扬雄传》云: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石声淮同志的《关于<史记·屈原列传>》,读后获益不少。但觉得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这就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问题。“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的这段话,是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呢?石声淮同志是肯定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而是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刘安的这段话,最早被班固引入《离骚序》。(石文已节引)这段话虽被抄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通过那一篇篇感情激切的涛章,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苦闷和愤怒,同时也塑造了柔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关于屈原的形象,前人曾有很多生动的描述:比如列安说的“不获世之落垢,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可也”;司马迁说的“其志洁、其行廉”;王逸说的“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  相似文献   

7.
黄老师:现就来信提出的三个问题,略陈我见、以求共同切磋。一、关于“濯淖”。《屈原列传》中的“濯淖污泥之中”这一节文字,向称难读,中学课本中采用的句读与注释,基本上是沿袭司马贞《史记索引》的传统读法。“濯,音浊。”义为洗濯。这种读法起码有两点不易说通: ①一个动词“濯”带三个字“淖污泥”而“淖”与“污泥”,义又犯重。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常见的,很别扭;  相似文献   

8.
江青自称是“奇峰”,朝思暮想“露‘争峰”。“奇峰”原是污泥积,风雷震荡塌江中。“奇峰”原是污泥积@贵县木格高中75(1)班文艺创作组~~  相似文献   

9.
“新”总是有诱惑力的,餐桌上从未见过的菜肴、书店里介绍的新书、新盖的楼房、新颖的服饰等都会吸引人们主动光顾。写作文也是一样,要写出新意来才能吸引读者。例一一般人总称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好象那污泥肮脏之极。我在教完周敦颐的《爱莲说》后,肯定了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同时我启迪学生思考荷花的养料从哪里来?污泥真的就那么糟糕吗?彭德怀总司令还把污泥当宝贝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污泥的优点,开展污泥对荷花有何贡献的讨论。事后,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如果不是污泥提…  相似文献   

10.
炎热的夏日,太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使美丽的热带丛林显得十分燥热。犀牛妈妈带着小犀牛到池溏里去洗澡。小犀牛可高兴了,它一边玩着水,一边将身上的污泥洗干净,真痛快!犀牛妈妈洗完澡,走到岸边往身上涂厚厚的泥巴,招呼着小犀牛:“孩子,快过来!妈妈也给你涂上泥巴。”“我不,我不!”小犀牛洗去身上污泥感到又凉快,又舒服,听到妈妈又让它往身上涂那难看的污泥,甭提多不高兴了,它撒娇地赶忙从池塘里走到岸上,往森林里跑去。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莲花以其清雅高洁之姿色,“出淤泥而不染”之精神博得了名人雅士的青睐。但也可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曾见一首古诗言及莲花,曰:“共夸不受污泥染,没有污泥哪有莲。”的确如此。试想:一粒莲子将生命皈附于泥土,淤泥便以其缄默之爱——用身躯抚慰它,把养分输予它,使其生根发芽,崭露头角而迎风招展。污泥之奉献不可谓少矣,然最终的回报则仅是句  相似文献   

12.
高考文言文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词义的领悟,只有正确地领悟了词义,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各种具体试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综合运用字、词、句、篇的各种知识,灵活地掌握运用适当的方法,善于由已知词义推未知词义。现谈谈文言词领悟的一方法。例①《史记·屈原列传》:“……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句中的“嚼”,只要分析其字形结构。即可推测其义。汉字的形体结构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书、会意、形声,其中形声字是主要的,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嚼”是一形声  相似文献   

13.
池水清清冽冽,有一朵荷花已从污泥里露出尖尖角来,不带一点点污迹……“别挤了,快挤破我的肚皮了。”一辆  相似文献   

14.
新意最可贵     
好作文之所以深刻,关键是它的新意。不妨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一般人赞美荷花,总要斩钉截铁先来上一句:“出污泥而不染”,仿佛那污泥“糟糕”之极,“肮脏”透顶,可是,偏偏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其实,污泥更具  相似文献   

15.
荷花不仅美得叫人痴迷,叫人陶醉,由于“出淤泥而不染”,更成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圣洁的化身。这犹以白莲花为最。自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问世后,人们都熟知那句隽语:“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为什么莲花会出于淤泥而不染上一星半点淤泥呢?千古以来这都是一个谜。直到不久之前.德国植物学家威廉·巴特勒博士才发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问题也在日益突出。污泥处置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必须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污泥中富含N、P、K及有机质,污泥的处置资源化将成为最佳选择,同时避免产生二次污染,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通过污泥厌氧发酵法综合利用的处置方式,介绍污泥处置资源化的实践应用,展示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简评     
《“近墨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是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本文的内容集中,观点鲜明。“近墨者黑”和“出污泥而不染”都是出自我国古典作品中的名言,用这样的名言作为题目来写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把握得好。可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将“近墨者黑”和“出污泥而不柒”作为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18.
爱莲新说     
说到莲花,常引出一句“出污泥而不染”。其实,除了养在温室里的高贵花木和养在贵族家中的待嫁千金,花木与人,都有一个面对“恶势力”,要自尊自爱自强的问题。一个幼稚单纯的人在让人怜爱的同时却无法面对丑恶。一旦能面对丑恶而自持不染,就是成熟老练。莲花虽清纯丽洁,可别忘了在水下它还有老练成熟的莲藕。莲藕的老练之一,对恶有应对能力。藕处于污泥之中,长得肥硕粗大,并且体内有通气的孔洞。这就使它能在污泥塘中,顽强生存,不因环境恶劣,而失去扎根生长的勇气。莲藕的老练之二,对恶有免疫能力。在污泥之中,是铜是铁俱无法不被锈蚀。池塘…  相似文献   

19.
从“围城现象”谈艰苦奋斗教育叶宏新如果说把眼下大陆与香港少年的消费观念、行为也比喻为一座“围城”的话.那么我们耳闻目睹到的便是一片围城内外呼声急围城内出“污泥”而不染令人惊羡生活在世界金融中心,富得流油的香港社会中,中小学生们的打扮着装和生活消费竟是...  相似文献   

20.
他,经历很平凡:冀东老区的一个“孩儿王”,随着解放大军进了北京城,先后在京郊海淀、昌平、通县三所师范学校当校长,为新中国培养“孩儿王”;他,知名度不高,无累累硕果,平凡得象他的名字——李一农,是位数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教育战线——贫瘠土地上默默耕作的农夫。 我和他相识是在那“东风吹、战鼓擂”闹不清“谁怕谁”的年代。“革命荡涤了一切污泥秽水”,却阻不住人的繁衍,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