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其次是管理人才,再次是经营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逐步从单一培养法律人才走向重视培养管理人才,加速培养经营人才,尤其是培养最紧缺的专利类技术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人才.建立我国高校完整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系统,应进一步拓宽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普及面,壮大师资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在继续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加大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增设产权硕士、博士的培养,增强目标定位、招生、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力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符合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利益。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因此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教学多方面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实验与实习课程的考核。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的症结在于高校与社会(企业)的隔离、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技术与法律、管理的脱节。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是现实所亟需,应借鉴J.M与MBA模式,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开设知识产权学位课程;强化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注重在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和企业的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5.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紧缺,制约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理工类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规律、彰显特色、面向市场。双学位、辅修专业和特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亦应以合适的方式获得强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应该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并注意和社会知识产权实务部门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实现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在于知识产权人才补给。目前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需求,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且不均衡、知识产权专业定位不明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推动成渝高校协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这一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的资源共享平台、"内培+外引"的师资联动机制和"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专利战略是企业占据市场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专利战略的成功与否和专利人才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的专利人才需求有极大的空间,然而,专利人才的培养却无法满足社会对专利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认为高校培养专利人才应抓好以下工作:在教师中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培养教师的专利保护意识;在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尤其是专利课程,引导学生专利申请的热情;同时,还要把企业与高校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利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的精髓在于应用,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专业结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与企业实践需求严重脱钩的情形。校企对接是高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在校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对接,实现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社会资源整合与共享,有力提升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质量。优化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校企对接模式的路径,需要校方和企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师资以及实践基地等五个方面来共同参与和完成。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知识产权成果的重要产出主体之一,其中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是高校发挥产出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鉴于学科背景、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产业的现实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对当前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之困境进行剖析,明确社会急需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应然内涵,提出优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应用层次分明、满足产业与创新发展需求的“一体、两翼、三面向”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集群。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看,大量培养文化产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具有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具有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先进的文化观念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我国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方案,培养出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应用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当前,高校知识产权学科教学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知识产权学科教学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境,我们应当构建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重视司法判例和大数据在知识产权教学中运用,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及目前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出详尽说明,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专利工作为基础,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当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大学上水平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相对国外一流大学,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薄弱、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针对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分类管理的特点,以及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分类管理和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强化知识产权专业化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制度政策、开设基础和理论依据3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背景,并对"知识产权管理"现有的三种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教学要求与实现路径和教学模块与内容3个方面探讨"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设想,最后认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综合学科背景师资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析高校存在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即:设立知识产权经营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战略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与岗位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运作体系,以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国家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阵地。为实现中国专利战略,必须提高高校专利管理水平。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应把"互联网+"渗透到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利用"互联网+"保证专利质量、提高专利转化率、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和意识。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强力推进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对促进创新创业和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型、实务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问卷方式调查福建省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受教育现状,得出在教育观念、教育教学体系、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滞后与缺失等问题,提出完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树立系统的教育站位思维,面向需求,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构建教育服务机制,全面护航知识产权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推算了黑龙江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校知识产权普及与教育的策略。策略分为专业教育与知识普及两个层面,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推动知识产权教育的方法与管理制度,为黑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理工科高校具有培养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应当将培养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作为新的目标和任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