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2.
抓报纸差错,是总编辑份内的事。把差错当成“事故”来看待为什么把差错当成事故来看待?这得从差错的普遍性、顽固性和破坏性说起。所谓普遍性,就是差错和所有的报纸都发生联系。笔者收集了上千份有差错的报纸,其中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所谓差错的顽固性,就是年年讲,年年有,常抓“不断”。破坏性差错,虽然不是每家报社都有,可一旦  相似文献   

3.
“引火烧身”敢亮丑“向我开炮”求质量──邢台日报悬奖捉错、从严办报之思考杜兰会“无错不成报”,并非危言耸听。现在报纸上的差错,已经成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了。群众批评多了,读者反映大了,“老总”们抓一阵子,就相对好一些,而事过之后,差错依旧。报纸上...  相似文献   

4.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纸行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许多报社的采编业务都是在采编网络中完成的.这使传统的采编排校环节操作上简化了,报纸处理新闻信息量的水平和能力大为提高.出版的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出版的周期加快,信息容量增大,使人们一致看好电子技术在出报环节中的运用.然而在叫好的同时,无形中忽略了其操作上产生新的差错带来的负效应.事实上,许多报纸采用电脑系统后,报纸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众多因素里,不能不说与电脑的应用也有一定的联系.电脑的一些操作上的特点使得在其操作上和环节中都很容易产生差错.对这样一些具有新特点的差错的忽略,致使在报纸的版面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由此产生的差错,像“总理”错成“总经理”等这样的笑话不时地冒出来,读者愤然,编者愕然.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把关是编辑的一项主要职责。所谓把关,就是一手掌绿灯,为好的稿件放行,让它们在版面的适当位置上同广大读者见面;一手掌红灯,拦住形形色色的差错,不许它们钻到版面上去捣乱。报纸上有无差错,差错多少,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有的重大政治性差错见了报,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消灭差错对各家报纸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9.
不要错得离谱“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不可说“无错不成报”。因为报纸的发行量一般比书大,错误、错字、差错,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书更大,所以办报人历来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何况很多报纸政治色彩浓,白纸黑字一错一误,会成“千古恨”,所以报人历来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11.
毕维娜 《青年记者》2016,(24):57-58
自从有了报纸,差错就与报纸相伴而生.报纸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报纸采编人员与差错不断斗争的历史.本文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为例,分析报纸差错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避免差错的方法,提高报纸质量. 差错类型以文字性差错为主 《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是北京两家重要的都市类报纸,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新京报》,它是国内少有的在第二版重要位置设置“更正与说明”专栏、刊登其错误以致歉读者的报纸.这种举措体现了《新京报》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感.笔者统计了《新京报》2015年10月1日至30日的差错,并对其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新京报》在该月共出现差错37次,其中事实性差错12次,文字性差错25次.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13.
悬赏捉错好     
《今传媒》1995,(5)
悬赏捉错好文/@@王树林报纸期刊的差错已成瘤疾,似乎无错不成报,不成刊。一些发行量数十万、成百万的报刊,也差错不断,漏洞百出。报刊是公开的新闻纸和信息载体,是读者大众的“文化教员”。而差错就如同美味佳肴中的苍蝇,读者看了皱眉头,“食”了倒胃口,并诱发...  相似文献   

14.
见过一些报纸或在本报或在本报的新闻理论性刊物上,以周、月等长度不等的时间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公布本报的“差错记录”。公布“差错记录”,是一种敢于面向社会揭短亮丑、勇于责己勇于承认错误,对报纸严肃认真,对读者高度负责的举措。应该说,采取此种做法的报社,多是严肃认真的,报纸的把关防错水平越来越高,赢得了读者的尊重。但有的报社的做法却难以令人称赏,有其表现为证:一是忽冷忽热,时断时续,甚至长时间不见了踪影,给人一种草率随意的印象。二是“差错记录”少得可怜,且多为性质较轻的小差错。笔者经常读到的一份报纸,其差错本来多多…  相似文献   

15.
强化质量第一的办报思想徐城生对目前报业的状况,有人说如同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建设一样,数量发展很快,质量效益却不高。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现在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综观整个报纸差错增多...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新闻     
南国早报聘请专职“挑刺员” 据《南国早报》报道:过去,广西《南国早报》由于报社人员碍于情面,相互捉错的行动时热时冷,不能持之以恒。今年开始,报社采纳读者的“金点子”意见,公开欢迎与鼓励读者给报纸“挑刺”,在报纸上设专栏,随时刊登读者给报纸提出的意见和差错。同时,报社又从外单位聘请有水平又热心“挑刺”的6位读者作为固定的“挑刺员”,给予报酬,赠予报纸,让“挑刺员”天天精研细读,认真挑毛病、挑差错,最后报社根据挑出的差错查明是谁的责任就扣谁的分数。 三家晚报、都市报 新总编到任 据《中华新闻报》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7.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常常看到或听到错别字。例如:“潸然泪下”,错成“潜然泪下”。“潸”与“潜”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执著追求”错成“执着追求”。“披云雾见青天”,本意是云雾消散,但有人错成“拨云雾见青天”,云雾如何拨呢?“噤若寒蝉”错成“禁若寒蝉”。“索性”错成“索兴”。“尽绵薄之力”错成“尽棉薄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报纸、电视、广播中错字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读者和听众、观众往往把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语言文字作为规范,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旦出错,真是误人子弟。出差错,有些是校对的疏漏,有些是记者、作者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编辑或播音员未尽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报纸差错一直因扰着报纸的发展。消灭和减少差错成了纸质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报纸差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影响党报的声誉,影响宣传效果。报纸因为差错惹上新闻官司、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报纸因为出现导向偏差或政治性差错,被停止出版。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宣传质量和编校质量,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基础,党报的导向性、权威性、服务性,也主要是通过这两者来体现的。县市报近几年的发展,数量速度都很快,但质量效益却不高。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屡屡发生的差错已影响到报业的发展,给我们办报人敲响了警钟。作为报人,对报纸差错是特别头疼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初,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新疆新闻学会联合举办的新疆首届汉文报纸编校质量评比活动中,《阿勒泰报》和《博尔塔拉报》并列优秀奖第二名,仅次于《新疆日报》。一张地区报纸在全疆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是报社痛下决心,从严要求,不懈努力的结果。 阿勒泰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新闻事业发展缓慢。直到1994年7月,报纸排版印刷才告别“铅”与“火”,实现了电脑排版,胶版印刷。 由于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过去铅字印刷,还是实行电脑排版的半年多时间内,报纸编校质量均不尽如人意。报纸上差错频繁出现,有时甚至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如把一句欢呼口号后面的“!”错为“?”;把一幅购羊商贩讨价还价的图片说明文字错用在一位自治区领导访问村民的图片上;反映某企业走出低谷的标题,错成“走入低谷”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