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的中学生感到作文很苦,畏之如虎,谈虎变色.有的又觉得作文很甜,甜得像仙桃,提起来就流口水.  相似文献   

2.
博客高三     
《中国高校招生》2007,(5):39-40
品茶,品“高三”“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这是我高中的历史老师最喜欢讲的话,想一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相似文献   

3.
古今 《学习之友》2006,(8):27-27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说,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必须坚韧不拔,遍尝人间之苦。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等。这些话,从劝人不畏艰辛、努力上进的方面讲,自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任何道理都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哪怕是说好话,做好事,一走极端,都容易变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教师认为作文不好指导,大家都在积极探讨。这里,我想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同志们参考。要学生懂得“怎么说就怎么写”的道理作文到底难不难?也难也不难。写作没个止境,当然也就有它难的地方。作文就是说话,能说就能写,会说就会写。从这个角度讲就不难。  相似文献   

5.
本次习作是关于克隆的想象作文。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克隆。克隆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它能像复印机复印文章一样制造出和原件一模一样的任何东西。现在,你是不是觉得克隆很神奇?如果现在就给你克隆的本领,别认为这是奢望,在作文世界里遨游,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最重要的。同学们,你最想克隆什么呢?有的同学说,我想克隆多啦A梦里的小女生,因为她胸前的神奇口袋里装着无数新奇的好东西。有的同学说,我想克隆一个自己,他可以帮我做任何我想做而爸爸、妈妈不让我做的事情。有的同学说,我想克隆一条大蛇,因为矮小的我总是受到别人…  相似文献   

6.
在二年级开“小科学家讨论会”时,孩子们畅所欲言,一个男孩问:“老师,科学是什么味道的?”他的声音并不响,但着实让我心里一震,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关于“雪化以后是什么?”孩子们精彩的回答,此时此刻,我面对的正是同样的问题。我笑着反问他:“你怎么想的?”他说得很干脆:“不知道!”其他孩子都笑了。我转过身,问大家。一个女孩说,科学是甜的!有了科学你就会很富有,所以是甜的。另一个孩子说,科学有时甜,有时苦,懂得好多科学知识,就感到很甜;不懂就觉得苦。有人反驳他,不知道科学的人,就不知道是什么味!“科学是酸甜苦…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8.
有同志说过:要教会“写”先要教会“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作文打不开思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会“想”,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于是我就有意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遐想联翩思路广开嘛。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想,想象。1.引导学生比较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讲《范进中举》时,我问: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这两个人物形象能够说明一个什么共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猪性格内向,又有点胆小,早就想找象博士请教几个问题,但一直也没敢去。这天他觉得不去不行了。因为老师多次说他的作文写得杂乱无章,分不好段。带着这个问题,小猪敲响了象博士家的大门。象博士看到憨头憨脑的小猪,笑了。“那好吧,我就详细说说写作文如何分段。”象博士又转向小猫和小狐狸,“你们也想听吗?”小猫赶紧点头说也想听。象博士清了清嗓子开始讲了:“写文章能不能分好段,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有的同学写的作文自己觉得文通字顺,内容一点也不乱,可别人读了却感到杂乱无章,这就是没把段分好。”象博士喝了一口水接着讲,我总结了…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感到作文很苦,我很同情,而且认为作文之苦“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学子”,没有喊过作文之苦的人很少,近于没有。连被称之为“圣人”的孔夫子,也承认自己“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只满足于记录、解释、评论一些事,而不去硬“作”什么文章。可见,“作文”的苦主要在于“作”。什么是“作”?具体到中学生来说,就是奉老师之命强行去“挤”文章。让一个青少年无缘无故地产生写作兴趣,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常的儿童、少年,宁可去干些体力劳动的事,也不愿困在家里或教室里去写两个小时的文章。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成年人也一样。如果父母逼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存在心理障碍。有的一听到作文心里就发慌,甚至厌倦:有的冥思苦想,有无心下笔之感;也有的急于求成,草草了事。最后文章虽写成,但多半是奉命为之,为了应付交差,编写、硬写的不乏其人。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是把作文作为一种苦事。学生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写作灵感的平台,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成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黑色幽默     
我的老师 作文讲评课,班里的一个学生读她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教师像妈妈》。只见她“霍”地一下站起来:“……老师,我多像你的妈妈……”老师无语了。她是想说“老师,你多像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3.
林琼 《现代语文》2010,(2):131-132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过些情况,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给你们讲了如何依靠材料写出有趣味的作文,你照着做了吗?现在我继续讲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我们知道,同样一个意思让不同的人说,其说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说出来很死板,听的人没啥反应;有的人说出来则很幽默,听的人会捧腹大笑。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的作文不就有趣味了吗?我这样说,你可能会想:这谁不懂,问题是写不出幽默的语言。没错,幽默的语言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那怎么办呢?很好办呀,生活中有许多说话非常幽默的人,你把他们的话多记一些,写到作文里不就可以“幽”一“默”了…  相似文献   

15.
面对佳作,人们常常赞叹:“亏他想得出来!”此话很有道理。因为“想得出来”是“写得出来”的前提。虽然有的人“想得出来”未必都能“写得出来”,但是想不出来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作文离不开“想”,就像人离不开空气、庄稼离不开阳光一样。只有敢想、乐想、善想,才会转化为敢写、乐写、善写。不少中学生常为自己想到就写的能力太差而困惑:为什么别人作文时能妙笔生辉,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写命题作文。为克服学生对命题作文的畏惧心理,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入手。 第一周作文课,我以“说话与写话”为题,上了一堂作文启蒙课,重点向学生指出:所谓作文只不过是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没有什么神秘,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我对同学们说:“不会说话的请举手。”全班无一人举手。我接着说:“同学们都会说话,而且有的学生说得很好,很流利。老师相信同学们也会写话,有的还会写得很好,让人喜欢读,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记者或作家。”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喊起来:“老师,快出题吧,我们写。”接着我鼓励说:大家的热情值得赞扬,但要写好作文,我们得先“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相似文献   

17.
“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在不少学校还相当地普遍。所谓的“差学生”,大多指“学习不好”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写的作文——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推测——要么是语无伦次,要么是病句成堆,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假大空,总之不会好。——几年前,我就对这种说法持有疑议。一次,到某中学讲作文,使我变得愈加清醒。那次,我先讲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里真正想说的话,然后出一道作文题《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8.
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这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争论得颇为激烈的问题。有的说:“启发思维就是要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跑”。也有的说:“启发、启发、就是你启我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19.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课上,蒋老师说:“今天先不做作文,老师出题,同学们回答。”同学一听乐了,交头接耳起来。蒋老师讲作文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先出题后讲,也不会抄个开头结尾再让学生自己作。蒋老师在我们作文前总让我们先阅读些范文,有时带领同学走出去观察、访问,有时请老复员军人讲故事。今天不知又耍什么花招。蒋老师在讲台上双手背在身后,还迈着八字步,很有点像电影电视里老书塾先生的样子,让同学们忍不住想笑。只听蒋老师说:“有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外出,路过一条小河,河上的桥是石蹬,可中间一块石头被水冲下去了,这时一位同学看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