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朝鲜文人李海应《蓟山纪程》记录其在沈阳拜访程伟元的全过程,并保存有程伟元一首诗,该诗也是迄今所见程伟元惟一诗作。李海应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程伟元的家世生平资料。朝鲜李朝时代流传下来了大量用汉文记录的"燕行日记",从中可寻觅与《红楼梦》相关的资料,并取得突破性的新发现,为新世纪中国红学研究作出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从胡适评红的百年反思中,指出考定红楼梦作曹雪芹及其家世、发现“甲戊残本”和扫清索隐红论迷雾是胡适建立的历史功勋;而学性之阙如和后四十回另一重要作程伟元之遗漏.则其缺陷所在。他评红的功绩与局限在近百年的影响极大,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提供了看清红楼梦真面目的可能。今后应在胡适开辟的道路上前进,并对其缺陷作针对性的纠正。  相似文献   

5.
既往的《红楼梦》研究著述多从社会历史批评和文本解读的角度进行剖析,而很少从文化生产、消费的视角对之进行审视和研究。《红楼梦》在创作与生产上呈现出了商业生产与文艺生产交错复合的局面。《红楼梦》最初仅在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之间流传,商业化的运作极大促进了它的流通与传播,近年来《红楼梦》的传播形成了书籍、戏剧、电影、电视、绘画、网络等多种形态并存的立体多元的传播态势。《红楼梦》早期的读者和消费者多为文人墨客。之后,在书商的推动下,它日益普及。当代《红楼梦》的消费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欣赏,形成了文学意义接受、商业消费交错缠绕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以清代小说《红楼梦》为线索,在总结其传播方式的同时,回顾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得出启示。《红楼梦》因其特殊的历史场景,自成书起只在民间私自传抄,直到程伟元第一次用木活字排印书稿,才使《红楼梦》从传抄阶段进入印刻阶段。20世纪20年《红楼梦》相关的节目再一次掀起红楼热潮。90年代以后,网络及新媒体迅速普及发展,网络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我院中文系教授白盾先生应省社科院与黄山书社之邀,编校新版红楼梦告竣。新版红楼梦有两大特色:一是以程甲本为底本,兼收其他版本优良部分(流行本均以脂本为底本)。二是破天荒地加上另一续作者程伟元的名字。后四十回续书由程伟元主持,高鹗是“分任之”的参与者。此项续书乃程、高二人所创造,历来只书高鹗名,不书程伟元名,实是红楼梦史上的一大失误,新版郑重恢复历史真相,亦当大惬人心。现征得白盾先生的同意,将新版序言,先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创作,高鹗、程伟元整理完成,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诸多章回中,"黛玉葬花"给笔者的感触颇深,作为《红楼梦》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作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红楼梦》这一文学著作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单地阐述,然后以"黛玉葬花"为线索,对其中蕴藏的情感进行了分析,从而表达出笔者自身对葬花这一回合乃至整部《红楼梦》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0.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一门学问,红学的发展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理性化发展的过程,它允许人们不断尝试从新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得出科学结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探讨《红楼梦》社会结构模式,我们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发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的形象性总结,却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得出一些推论。  相似文献   

11.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2.
汉英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有关“生”的委婉语的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来透视这些委婉语所反映的英汉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传统的四大文学名著。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自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表现了魏蜀吴三国在激烈的政治军事角逐中的此消彼长,刻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芹所作,后40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个所作。  相似文献   

15.
《庚辰秋月定本》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它保存下来的旧稿极为丰富、极为复杂。这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最珍贵的资料,把它保留下来,对它进行正确校注,这是出版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庚辰秋月定本》为底本的《红楼梦》,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它校注,竟然对它妄评乱改。而所以这样,就在于校注者不了解《红楼梦》创作过程,对《红楼梦》作品一知半解,学术思想保守,缺少创新精神。这也是近五十年来历史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曹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6):32-34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丰富而精美的饮食呈现既是物质文化的留影,也是隐性文化的表达。在对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梳理后发现:《红楼梦》与众不同地插入了一个独特的"野味体系",这在四大奇书中几乎完全没有;反之,四大奇书中常有的牛羊之类"家味"在《红楼梦》中却也全无踪影。这种野味书写当源于满族食俗,随着满族入主中原而融入到中华饮食文化中来,侧面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身兼汉满文化之长的曹雪芹在大观园中为我们建构出了鲜活的历史文化情境,这一情境既是我们理解、重温过去的凭藉,也是观照、反思当下的入口。  相似文献   

20.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