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沈林章 《甘肃教育》2008,(11):59-59
我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和文艺理论十分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有无相生”。清初著名画家笪重光对此有过精湛的评述,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这不仅论定“留白”手法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是中国占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网《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蜮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变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占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正>虚实,就意境创造的特征而言,"虚"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就是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实际境界。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白纸上除了鱼、虾,似无别物,但欣赏者却能感到碧波浩渺、鱼虾灵动的意  相似文献   

4.
张珍娟 《班主任》2002,(4):22-23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以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中的“空白”笔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空灵”境界,它的审美意义在于能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以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占典诗歌讲究韵味,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正如虚实相生给人一种虚虚实实雾里看花飘忽难定的感觉,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让许多中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清代的李渔更是在《闲情偶寄》中认为艺术做到虚实结合:“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相似文献   

8.
没有画缰绳,却胜过有缰绳;只画了蝌蚪,却让人满耳蛙声。因为这留白,方寸之间,天高地阔,山长水远,都跃然纸上。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其实,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多时候,也需要留白。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该怎样“留白”呢?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10.
周锡亚 《考试周刊》2010,(20):58-58
据说古时候进行过一次绘画比赛,以花为主题,结果有一幅题名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获得了第一名。一匹马悠闲自在地迈步在草地上,马蹄周围蜂飞蝶舞,整幅画无一朵花,却让人满眼花团锦簇。因为这留白,方寸之间,天高地阔,百花争艳,芳香四溢都跃然纸上,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观众,更相信观众,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观众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观众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语文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蒹葭》的美与山水画多有相似之处,它通过画面的远近结合,虚实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充满张力的画卷,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诗人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一唱三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却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伊人”那深深的企慕;全诗不着一愁字,读者却在诗中体会到了那求之不得的无尽的惆怅,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蒹葭》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意境,它是中国诗歌大画卷中的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12.
空白·重复     
绘画艺术在构图上常有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以虚显实、以实破虚等手法,以加强形象和突出主题,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文章构思也必须“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刘勰《文心雕龙》)而虚实相生。语本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其虚实相映的表现便是空白和重复。空白,是语文科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前提。选进教材的课文,作为思想、知能点的载体,其内涵是非常深刻与丰富的,为了使学生有所得,就必须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4.
剪纸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其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反映出中国人自古就懂得“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造型原则。剪纸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它与当时的社会紧密联系,根植于“民间”这片沃土,并且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计算机“布白”突破教学课件的预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白留空”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艺术手法。在一张空白宣纸上画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自虚生,虚实结合,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如今,“布白”已广泛应用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教学也讲究“布自留空”,追求虚实相生的时空布局和疏密相间的节奏风格。课堂教学中的“布自”,是指把布自这种手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故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教学中的空白既可以是语言上的、知识上的、思维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板书上的,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这里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扩大意境;就像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文人写文章,用笔“顿挫”,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  相似文献   

17.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赵延龄虚实相生,乃源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第二章)。有与无、难与易本是一对矛盾,但却是相生、相成的。这一辩证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以,也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中,并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重要规律。万物变化之道─...  相似文献   

18.
梁剑峰 《语文知识》2005,(12):10-10
我国古典诗歌常干无疑之处巧设“疑”,从而达到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诗仙李白就很擅长用“疑”字。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不仅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时迷离恍惚的情景,而且引出了抬头望月、对月思乡之情。诗中一连串的动作、心理,都是从“疑”字生发出来的。他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似文献   

19.
林月红 《现代语文》2010,(11):49-52
齐白石画虾,通常不画水波,而以空白代之,却使人感觉满幅皆水,栩栩如生。人师精于“简”的艺术,使画面留下大片空白,却起到了“恰是末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奇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多重表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艺学逻辑理路将其系统化分类综合,结合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六大方面全面阐述了“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具体表现。力求给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这一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以明确的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