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雍正认为人君为政之要在于选好官员。他认为“清、慎、勤”是官员的基本要求,同时各级官员必须具有全局观念,目光长远。他特别注重提拔那些有才干、有能力的官员,并从各个方面加以督导和关怀。  相似文献   

2.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面:事亲要“敬身”、“敬养”和“严父配天”;事君则移孝作忠并且要敢于诤谏.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晏婴曾概括地说明了旧的人才观念:“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纵观历史,国家要兴旺,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而国家的衰亡,社会的倒退,究其原因,就在于轻视知识,轻视人才,不会识才用人。秦二世、项羽、隋二世等人的失败和下场便是明证。因此,能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是衡量人君贤愚的标准,且关国运的兴亡。唐太宗对旧的人才观念,既有扬弃,又有继承和发展,其主要方面,乃是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兼听广纳,被历史家视为封建帝王中少见的贤君。他曾向群臣说明改变旧的人才观念势在必行:“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联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要用“新人”,必须是取用“新而贤”者;要舍“旧人”,那一定是舍弃“旧而不肖”的。不是按关系之亲疏,资格之新老来定官职之大小,这就改变了“用人唯资”的旧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5.
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现实,春秋道家认为只有将“道”的“恒无为”精神用于社会,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只有坚持“无为而无不为”,才能挽救因贪欲和腐败而蜕变的人类社会。早期儒家认为,要想“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首先必须摆正居于上位的“君”与居于下位的“民”的关系,君民一体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第二,居于上位的“君”一定要以诚待人,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君子“贵与民有同”,“与民有同”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第四,全民要知“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  相似文献   

6.
雍正皇帝在驳辩过程中,发表某些值得肯定的观点。如,他以夷人及“外来之君”的立场,理直气壮地为夷狄正了名。列举无可否认的史实,证明少数民族有能力掌管全国政权。这不仅肯定夷狄“入主中土”的合理性,也否定了“中土”中心论和汉族一统天下的永恒观。但他毕竟是“入统之君”,所有辩驳,皆为巩固大清江山。尤其在君臣论中,更显出他专制君主的狰狞面目。他企图灭绝华夷之说,扼煞反君权的民主思想,从而确立满洲正统观,将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及一切人,全罩在他这位“外来之君”编织的大铁网里。  相似文献   

7.
咬鼻子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啮之乎?”甲日:“他踏床子就啮之。”(选自《笑林》) [注释]①啮(niè)t咬。②夫:语首助词。不译。耳: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了。(两人到衙门打官司。)官吏准奋断案。甲说乙的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官吏说:“人的鼻子比嘴高,嘴怎么能咬下自己的鼻子呢?”甲说:“他是站在床上咬的。”  相似文献   

8.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9.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经常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弄坏玩具的事情屡屡发生。这天,两个孩子在争夺羊角球时,把羊角球的耳朵撕坏了。要不要让损坏玩具的孩子进行赔偿?老师们为此犯难了……孩子损坏玩具要不要赔偿?当然要!为什么必须要赔偿?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必须有“法”的意识。当一个人损坏了不属于他的东西,他必须进行赔偿,孩子也不例外。因为孩子必将长大成人,应让他从小知道每个人必须遵守社会之“法”,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如何进行赔偿?首先,我认为不能用钱来赔偿。因为如果让家长用钱来赔偿,至少有以下三个弊端:一是对于孩子有害无…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11.
谈意气湖南一考生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糜鹿”,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有句云: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课本:“恣”注为“任凭”;“使之”注为“派遣他”。均是。独独于难解的“所”字未予注释。从语法结构上看,“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结成一个语义单位。“所使”是名词性的词组——所派遣的人,它不能再带宾语,且与后文的“之”(长安君)抵牾。看  相似文献   

13.
更正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有个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的人最快乐。”朱元璋连声称赞,立即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一言取仕”虽有轻率之嫌,但万钢所说的“畏法者快乐”却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一个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他向老师告别,老师嘱咐他说:“地方上的官吏不好当,你一定要小心谨慎。”那个人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我已经备下了100顶‘高帽子’,逢人便给他一顶,总不致于出什么问题。”老师一听勃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6.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句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言晋于是年三月攻破曹国,晋文公为报僖负羁“馈盘飧置壁之惠”,令军士毋入僖负羁宫邸。大将魏仇、颠颉一怒之下火焚僖家。魏仇胸部负伤。文公怒甚,欲杀魏氏以正军法,却又怜惜他的才勇,于是派人去看魏仇,若伤势沉重,那就索性将他杀掉。魏仇度知使者来意,乃“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相似文献   

17.
郭盈 《今日教育》2014,(4):57-57
春秋《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礼记·学记》则是对“教师”最早的论述,全面阐释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充分印证了古代统治者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人事管理思想非常丰富。他十分强调用人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任用原则;他提出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改革选拔官吏的途径,强化对官吏考核;他强调官吏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对管理者思想建设的重视是朱熹人事管理思想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