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题:核舟记     
关于“二黍” (1)古人以黍粒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单位,是因为黍粒大小匀齐,轻重均等,而且没有大的变化。从出土的唐以前的黍粒看,与今之黍无异。“二黍”,就是两个黍粒的直径长度,也就是黍尺的二分。黍脱去外壳以后称作黄米,两粒黍和两粒黄米,无论是直径的长度和重量都不一样。统编教材把“二黍”解释成“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是不准确的。 (2)长约八分有奇”与“高可二黍许”是合乎比例的。明清都是以黍尺为标准尺。这里说的“八分”,就是八个黍粒直径长度的和。核舟以8∶2作长高,是完全合乎一般船体比例的。 (3)我国的度量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据《家语五帝德》篇载“黄帝治五气,设五量”。而长度单位,以一粒黍的纵长为标准,叫作一分,九分叫一寸,九寸叫一尺。这就是古律尺,或纵黍尺。以后朝代又有横黍尺并行问世,即以十个黑黍粒的横宽度为一寸,以十寸为一尺。以后,有的朝代以  相似文献   

2.
《核舟记》说明核舟的大小为:“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怎样理解“黍”字?现行的注释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以中学课本为代表,注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那么高。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第二种解释为黍子。将“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粒黍子那么高”(见《中学语文》1982年11期《“黍”不同于“黄米》)。第三种认为“‘黍’是古代一种度量衡单位名称,……不便译作‘黄米粒’(黍子粒当类同——本文作者)。”还说“古代有一种黍尺,就是按一百粒黄米紧排着的阔度定为一尺的。这里把它译作‘分’”(见《文言文翻译》1980年人民出  相似文献   

3.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0,(2):53-53
古诗文中常出现一些含有长度单位的句子,如《核舟记》中的“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中,“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古代的长度单位,以黍为准。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了解这些单位名称,有助于理解其内容。古文中比较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同源字论》一文指出:"《说文》'左,手相左助也。'右,手目相助也。'段注:'以手助手是日左;以口助手是日右。'这样讲'左'右'的本义是错误的。《说文》的'广'又'后人写作'左'右';《说文》的'左'右'后人写作'佐'佑'。那么,'佐'佑'的本义是什么呢?决不是以手助手,以口助手,'左'是左手,'右'是右手,用作动词是写成'佐'佑',都是以手助人。"①王说确然,今以形体沿革、形义关系论证王说。右从又从口意为:送饭入口的手──右手。人吃饭多用右手,手口最典型、最常见的配合为吃饭,因之以从又从口表右手义最易为社会接…  相似文献   

7.
第4册课文《一粒种子》里有这么一段话:"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笔者听一位老师讲这一段,她向学生提了5个问题:谁在唱歌?还有谁在唱歌?一共有几种歌声?种  相似文献   

8.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9.
《北京晚报》曾经登载一首题为《"背多分"教学法——赠某些学校》的讽刺诗.诗里写道:"外国有个贝多芬,中国有个'背多分'——背书背得多,就能获高分!'大重点'套'小要点','ABC'连'甲乙丙'……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头昏昏……真知与实践,怎如背功灵?待等熬罢寒窗苦,几多'书厨'出校门……"(以下简称《'背多分'》)时隔不久,一家省级教育报载文《"背多分"教学法另一说》(以下简称《另一说》),对这首讽刺诗提出了批评意见.批评与反批评使"背多分"增加了知名度.在很多地区和学校,"背多分"成为一个嘲讽学校一些教育方式、方法的叫得响的"新概念"."背多分"虽属戏称,却提出了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10.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11.
最近教《诗经二首》和《国殇》(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觉得课本注释中有不少需要商讨的地方.现仅就一些主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注释说:"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qūn),的'囷'同'稛',都是'束'  相似文献   

12.
古诗文中常出现一些含有长度单位的句子,如《核舟记》中的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中,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古代的长度单位,以黍为准。长度  相似文献   

13.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文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14.
修身自强     
《周易.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朝孔颖达解释说: "'天行健',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 '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道德经》中说: "自胜者强。"自强就是胜过自己,不是胜过别人。人人都想胜过别人,必然竞争,竞争难免不择手段,勾心斗角,弄虚作假,陷人坑人,人际没有一日平静,自心也难得一天安宁,  相似文献   

15.
成语"黄粱一梦",出自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黄粱"究竟是什么?《枕中记》原文说的是,有钱的地主家公子小卢在小店午歇,来了邋遢的云游道士老吕,虽然话不投机,但老吕却把瓷枕借给了小卢睡觉,小卢从荣华富贵之梦醒来,而"黄粱"还在后厨的蒸锅里没做好呢。"黄粱"在原著中指的就是"黍"。"黍",黄米也。  相似文献   

16.
成语"黄粱一梦",出自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黄粱"究竟是什么?《枕中记》原文说的是,有钱的地主家公子小卢在小店午歇,来了邋遢的云游道士老吕,虽然话不投机,但老吕却把瓷枕借给了小卢睡觉,小卢从荣华富贵之梦醒来,而"黄粱"还在后厨的蒸锅里没做好呢。"黄粱"在原著中指的就是"黍"。"黍",黄米也。  相似文献   

17.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8.
话说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古已有之。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例,现存最早的鉴赏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毛苌所作的《毛诗序》,距离今天已大约2000年。最初的鉴赏视野很小,以注解为主,比如:鉴赏《王风·黍离》,《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阂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  相似文献   

19.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20.
“黍”为何物江苏省涟水县时码中学朱锡义我们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发现课本中有一词的解释欠妥,特提出商榷。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第二段第一句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里的“八分有奇”,是指核舟从头到尾的长度,而“二黍许”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