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25):181-182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食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作者巧妙地将"食育"与自然角探究活动、生活体验室活动结合,三者一气呵成,寓"食育"于自然之中,寓"食育"于生活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激发幼儿对萝卜的兴趣,并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以生活体验室为着力点,设计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让幼儿做健康的人、做幸福的人。食育文化旨在以幼儿为本,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入手,引导幼儿认识食物、食品;了解绿色、环保;掌握文明、礼仪;懂得尊重、感恩;感受付出、回报,在食育文化塑造中让幼儿能够养成科学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行为习惯。为此,就食育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冯晓洁 《动漫界》2022,(20):78-79
食育,即以食物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启蒙基地,是教会幼儿识别各种食物,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的第一站,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非常重要.我园一直努力通过食育课程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促进幼儿的人格养成、兴趣及情感提升.  相似文献   

4.
食育,即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5.
朱婕 《知识文库》2023,(6):193-195
<正>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保障课程实施的基础。在“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是指创设食育课程的人文、心理、物质环境,链接幼儿与“食”相关的一日生活经验,其内涵是幼儿既是“食”资源的使用者,也是“食”资源的开发者。本文尝试以我园在基于幼儿一日生活食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现状出发,创设支持性的“育”环境,形成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构建幼儿一日生活食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策略,探寻课程资源与幼儿的关系,将食育与幼儿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让幼儿在积极生长、幸福生活中成为生命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6.
食育即通过各种食育活动,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食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纵观十余年来有关幼儿食育的文献,再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最后梳理出目前我国幼儿食育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日后我国幼儿食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季红珍 《成才之路》2020,(3):102-103
3岁~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通过开展食育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关饮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饮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教师要善于将食育主题活动与生活教育、环境创设、礼仪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健康、文明的幼儿。  相似文献   

8.
<正>在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作用下,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而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渗透传统饮食文化内容,能够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下,食育的生活教育、礼仪教育功能更加凸显,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晓婷 《快乐阅读》2013,(12):108-109
在贸易全球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幼儿"食育"尤为重要。饮食教育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成人应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心灵体验、营造关爱环境、弘扬食文化等手段,以应对当下食品方面的种种危机,并起到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弘扬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作用。食育应当成为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10.
“食育”即饮食教育,饮食教育应从儿童抓起。广西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食育”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情况和家长对“食育”的困惑和需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深入开展“食育”,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构建幼儿园膳食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12.
夏雯 《成才之路》2021,(13):98-9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幼儿教育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文章从幼儿日常教学入手,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等方面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云晓  赵霞 《中国德育》2006,1(3):13-16
推行生命教育,将尊重生命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尊重生命,是对儿童生命权利的维护,是对儿童心灵的关怀,是对儿童发展意识的唤醒,是对儿童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网络环境,促使家庭、社区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说,幼儿园应重视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与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德育环境的创设,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关注本土文化的熏陶,善于通过特殊节日与重大活动渗透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6岁到8岁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此阶段的儿童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关怀伦理视角探寻解决家庭教育中儿童“爱”的缺失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关怀伦理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以“真”关怀护航儿童健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名  孙爱琴 《教育研究》2006,27(4):89-92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幼儿园的普及及其标准化建设,常规的触角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影响到了儿童的日常生活领域,加速了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进程。把儿童作为常规教育的客体,其主动性受到了压抑,主体性近乎丧失。通过对幼儿园常规生活的道具、制度和生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常规教育对儿童的异化过程。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才是常规教育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青年尼采把现代教育看做是为生存的教育,为大众的国民教育,售卖知识的学术教育.他心仪的是为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关注的不是尘世幸福,而是满足生命渴求永恒的形而上冲动,旨在使人成为有文化的人,以实现生命的最高意义.他批判德国中学的经典教育已经名存实亡,真正的经典教育在于让受教育者服从伟大经典,倾听伟大心灵的对话和独白,受其指引成长为关注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