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科技奖励》2009,(5):26-29
作为中国年青的一代,当我们看到威武的舰队在海上航行,当我们看到全世界注视的目光,心中自然充满了激动与崇敬,也促使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新中国人民海军、中国海军装备的情况。我们来到海军装备部副部长赵登平少将的办公室,请他来谈谈新时代的中国海军,特别是他亲历的海军装备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
风帆训练是面向海军院校,培养学员海军职业素养,提高海军职业技能重要特色内容,也是海军院校转型发展需解决的问题。风帆训练包括陆上风帆训练场的模拟训练和海上风帆舰的远航训练,中国海军目前还没有装备风帆训练舰,本文立足海军院校的陆上风帆模拟训练,开展了风帆模拟训练场的场地设计、器材配置、科目功能及其训练使用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建设完成了海军第一个陆上风帆模拟训练场,对促进院校海军职业特色教育转型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总参谋长傅全有任总后勤邪长时视察航空工程学院。O颂歌献给党。厂了阶问甲午战争纪念馆捐款。QSIZ合训练场。一在海军院校中首家开设的《中国海军史》课受到领导机关的肯定,并被定为海军学员的必修课。庆祝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成立四十五周年@宋里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福建海军、闽局、北洋海军的创建为主线 ,系统分析了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失误。认为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存在着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指挥调度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失误 ,这些失误归结到一点就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不适应属于先进资本主义产物的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抗战前十年中国海军发展的缓慢历程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发展缓慢的原因;海防意识淡薄是其主因,“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也制约海军的发展,同时海军内部派系林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曾“立志”在十年内将中国建成拥有六十万吨舰艇的世界海军强国,然而,十年之后,国民政府的海军建设,不及总目标的十分之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中国海军不足六万吨的舰艇,或自沉于江河湖泊,作为迟滞日本军舰前进的障碍物,或成为日本飞机的猎物,损失殆尽。本文谨对国民政府十年海军建设情况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做一简论。  相似文献   

7.
今年11月22日,是人民海军第一所正规军校——大连海军学校建立45周年,这所在中国海军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军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和海军工程学院。本刊本期发表了海军工程学院首任院长朱军将军的回忆录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刘永路同志的文章,以资纪念和祝贺。  相似文献   

8.
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我军在新时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海军院校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培养既能适应当前海军建设的需要,又能经得起未来战争考验的海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对此,怎样使学员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怎样使学员适应高新技术战争的需要,怎样使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问题,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下面就我们学员的特点,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当前院校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接到中国海军舰队访法的消息时,艾克斯的同学们都十分兴奋,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够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海军的风采。虽然正逢学生考试期,但在艾克斯中国学联的号召下,大家都怀揣着那份激动不已的心情,争先恐后报名。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与世界海军强国的差距和日趋激化的世界海洋形势,中国海军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应该汲取世界强国发展的积极成果,走强国必强军、强军先强海军和跨越式发展之路,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海军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克服等待国家经济发展上来后再去建设强大海军的消极做法,使海军建设始终作为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西路军问题上,关于"打通国际线路"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与苏联、斯大林的指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行动。然而西路军长时间待在河西走廊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及其领导者的相关指示:极力阻止西路军进入新疆。无疑,他们的指示成为西路军惨败的重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是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为新中国的崛起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而晚年的失误出现在对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30年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苏联旅行,写下了许多游记。这些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知识分子对苏联态度的很好的视角。他们震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新国家制度,并在民族主义的塑求下,要求借鉴苏联的某些经验。但他们反对中国的共产革命,认为照搬苏联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中朝关系迅速紧密起来。但在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朝两国国家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先后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和"战俘谈判"两个问题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意见分歧。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苏联成为分歧的最终裁决者。苏联在解决中朝分歧时从自身的国家战略出发,最终站在了中国一边。  相似文献   

17.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东北全境解放后,中共领导人希望对中国革命有过巨大帮助的意识形态盟友——苏联帮助恢复东北经济。苏联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为东北提供了大批急需的机器设备。同时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帮助东北建立了苏联模式的工业生产、菅理体制,为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苏联的工业模式对东北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梳理苏联与东北工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各派学术观点,这对研究改革开放后,东北工业转型困难以及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众在得知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内容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表达了同情和向往之情.知识界尽管在强烈的思想振荡中走向分化,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并不相同,但同情、赞赏苏俄的情绪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并不认同俄国的道路,但孙中山不仅同情十月革命,而且积极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确立联俄政策.总之,中国人在十月革命以后走上了学习苏联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