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初是复杂动荡的社会转型期,极具研究价值,而研究尚嫌薄弱。最近,周俊旗、汪丹两位先生在此领域中辛勤耕耘,勉力著述,出版了《民国初年的动荡——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对该时期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是民国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此书在学术上的贡献之一是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从宏观的角度对民初的中国概貌进行了研究和把握,思想开阔,研究范围广泛。全书共分8章,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畸变”、“边疆危机与外交危机”、“新经济的成长”、“文化土壤的初步改良”、“对中国前途的求索”、“变革中的社会习俗和心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民初这一转型历史时期的社会演进,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汇过程中引发的中国社会之变动,在此基础上对民初政治与社会进行概括总结,认为民初是“两种政治体系的结合体和过渡期”,处于“一元的传统与多元的现实”的矛盾状态,也是“中国两次飞跃之间的一个能量积蓄期”。这种研究避免了过去那种由于研究内容单一、狭窄,而造成的结论相悖或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状况,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地把握了民初剧烈变革时期的社会整体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随着飞机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中国逐渐意识到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从1909年始到1949年的41年间,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军事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这些军事留学生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促进了中国军事航空工业的发展;积极组建雷达部队、重型轰炸部队、空中照相侦察部队,增加了空军新兵种,在抗日战争中名噪一时;担任空军高级将领,充当空军基层训练教育的骨干,担任军事航空学校的高级职务,成为空军教育与训练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杰出工作,不仅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军事航空事业.同时为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演进与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春晓  元青 《编辑之友》2021,(7):99-105
民国时期,在学制不断改进、卫生教育逐步规范的情形下,小学卫生教材的出版得到一定发展.在编撰方面,小学卫生教材呈现出适用对象更加明确、教材种类丰富多样、素材搜集来源广泛、侧重卫生知识实践性等特点.这些教材对维系负"保种"之责的"新生命"、形塑担强国之任的"新儿童"、培养热爱卫生的"新公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当下小学卫生教材的编撰出版、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镜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配合全县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南漳县档案局在县公安局、农业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南漳县境内凡从事毒鼠强等违禁剧毒杀鼠剂生产、经营人员建立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档案的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5.
清末,社会上逐渐掀起发展女子教育的热潮,加入这一热潮的亦有统治阶层中的少数人物,端方即是代表之一.端方在发展女子教育的过程中,"趋新"与"守旧"的双重心态并存:前者表现为他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不遗余力;后者表现为他在思想上严格遵循男女之间的"礼教之防".但是,正是由于双重心态的支配,端方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有时并不按照其思想所预设的走向,而在不自觉中超出思想认同的范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与梁启超元青章太炎与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由于以自己的奋斗追求开辟了中国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新的历史时代而被后人列入先进中国人的行列。然而,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总目标下,有着不尽相...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和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对财政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一生撰写了大批有关财政问题的论著,并在民国初期两度参与理财活动,在近代财政思想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章,也给后人留下若干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一立宪运动中的财政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留英学生与中英科技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国时期中国留英学生情况 民国时期最早的留英学生,大概要算由临时稽勋局派出的留英生了。该局1912、1913年先后两次派出赴欧、美、日等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共51名,其中留英学生有十几名,并涌现出李四光、王世杰等名人。同时,交通部也派出留英生15名,各省派出官费留英生近百名。据初步统计,民初几年间留英的中国学生有一百三四十人。20年代中,留英学生人数比较稳定,1921年约200人,1924年有250人,1927年有300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德学生通过翻译、著述、讲学、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渠道,向德国传播了中国的传统学术、音乐和现代社会科学,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战后中德关系的改善和留德教育的发展为留德生对德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大力宣扬中国文化是留德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中国学的发展及德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为中国文化的对德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汉学亟须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勉力承担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任务,为各国汉学家充当助手,提供中译外的中国典籍翻译帮助,助力各国汉学的中文文献资料建设,撰写中国题材的学术学位论文,为西方汉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所做工作,已成为西方汉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上的盛事美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