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作为同是对西方传统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批判和否定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 ,都强调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强调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人占主导地位 ,并由此批判以近代西方理性派形而上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 ,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哲学的重建的根本途径归根到底是向人的回归 ,这既是西方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共同的、突出的特征 ,也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勾勒,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既能体现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性,又能反观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性进行检视、批判的各派哲学主张中,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独树一帜。他一方面捍卫现代性的理想,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对现代性的困惑进行反思,寻求可能性出路。通过对现代性与主体性内在一致性的哲学分析,哈贝马斯认同黑格尔关于主体性是现代性主要原则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哈贝马斯主张,要重建理性,就必须真正跳出传统的意识哲学的窠臼,突破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后形而上学思维境域下阐扬理性概念,用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取代意识哲学。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批判哲学,无疑是向形而上学顶峰发动了一次最后冲击,既是西方古典哲学也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表现,不仅在思维方式上而且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都开启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对理性进行消极限制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及其所主导的主体性转向,对于当代建构中国哲学新形态具有诸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它所弘扬的批判精神早已成为当代中国学人的基本素质,它的主体构境思想为中国主体性哲学的重构启发了新思路,它的人学诉求将一个无解的人学难题和生存真义引向了永恒。  相似文献   

6.
在《尼采哲学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宜宾师专学报》99年2期)一文中,笔者重点讨论了尼采在形而上学和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变革,指出尼采哲学实现了西方哲学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尼采哲学变革中的后两个转向,即对人类理性和精神的追问导致的语言转向和非理性转向。一、语言转向:人类理性的迷与返尼采哲学的语言转向是同他在形而上学上所实现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紧密相联的。在前两个转向中,尼采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概念,诸如‘县实世界”、“绝对”、“目的”、“主体”、‘“客体”等,但…  相似文献   

7.
为了彻底克服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幽灵,施蒂纳更加激进地设定了"唯一者"来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否定。施蒂纳用"唯一者"克服抽象理性的作法,虽然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但其要求彻底摆脱抽象方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解释的诉求,却为马克思完成宗教批判,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理解,从而转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反对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的一个共同特征,但是无论是把形而上学作为残缺不全的理性主义的现象学,还是把形而上学作为非科学的科学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一切新、旧形而上学的体系的解构,都没有真正达到消解形而上学的目的。只有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实践转向,才真正使西方形而上学走上了终结,开辟了哲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从康德到黑格尔,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了顶峰,德国古典哲学的生存陷入困境。从《费尔巴哈论》一文来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其消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之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与新生。  相似文献   

11.
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拒斥形而上学误区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必然向形而上学回归。指出现代分析哲学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大陆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来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很成功的,可能导致一种无根基的时代。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廖永林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1):31-34,96
一直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追求的思维过程为:存在——思维——语言。但综观西方哲学,事实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中世纪的神学家通过语言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家则在试图通过语言确立知识的确定性;现代的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的分析取消了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明确反对以前的哲学家包括同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而他自己则陷入了语言的形而上学。整个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都是深陷在"存在"、"思维"与"语言"问题的迷雾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结构的绵延在19世纪中叶遇到了危机,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天朝大国"的威风丧尽,挟西方军事、政治优势而来的"西学东渐"则使以儒学为核心、正统、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从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一要在经济、政治上发奋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要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从形而上的高度上)回应西学,充实、改善、再建民族精神支柱.这两者都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一不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一任务已初步实现,后一任务则仍须大力加强.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应当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给以公允的分析评价.从近代到现代,几代中国文化人对"西学"的回应是由浅入深的.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到梁漱溟的东西比较说,再到熊十力的体用说,直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方才达到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它确实是融会中、西、古、今,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又灌注了现代精神.从<新理学>的书名到所使用的理、气、道体、大全等范畴,令人一望而知是对宋明理学的"接着讲",但又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阐释,把中西哲学的意蕴境界沟通互介并纳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之中,其理论上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胆识是后人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体大精深、论证缜密详尽。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对中西哲学之异的比较、对中国哲学内在特质的抉发、对中国哲学未来前景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从此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特质论”成为解构牟宗三思想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