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抉择》不是进口大片 ,只是一部国产影片。其原著小说畅销了好几年 ,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反腐正是民心所向之时 ,《生死抉择》犹如“一块巨石”一石击起千层浪 ,令举国上下无不为之震撼。《生死抉择》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2.
斯林 《神州学人》2000,(10):28-28
“多年没有出现这样的轰动景象了:一部影片,一部国产的主旋律故事片,每到一地公映即掀起争看竞评的热浪,场场叫座又叫好,许多省市甚至未映先红……《生死抉择》不仅成了一个文化热点,也形成了一个社会焦点。”这是新华社关于影片《生死抉择》的报道通稿中的一段话。这段报道的潜台词是:无论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献礼片,无论宏篇巨制,还是纪实手法,都已无法激活国内始终疲软的电影市场,影剧院门可罗雀的尴尬情景令中国的电影人好不难堪。 《生死抉择》是一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故事片。腐败,是历朝历代都未能避免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抉择》、《生死抉择》创作的成功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刻的启示。这些问题是:唱响时代主调;新人形象、英雄形象、典型形象;政治性、艺术性、商业性;作家与时代和人民;歌颂和暴露;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2012年甚至是中国电影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史上,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撑起中国电影票房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厚度。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改编在艺术质量上却是不尽如人意,《白鹿原》、《搜索》、《金陵十三钗》等影片赢得了票房却输了口碑,只有《一九四二》、《让子弹飞》等少数影片让观众看到了电影改编的成功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根据游戏改编的影视作品都不算成功。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因导演根据如《地牢围攻》和《鬼屋魔影》此类热门游戏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而臭名昭著,被鄙为“世界上最菜的导演”,不过就算由更好的导演所执导的电影,如1993年的《超级玛里奥兄弟》和2002年的《生死危机》,  相似文献   

6.
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顾长卫初执导筒的《孔雀》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孔雀》能在以艺术和严肃著称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奖,正如评委所说,它是一次艺术的胜利。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成功之处自  相似文献   

7.
电影《孔雀》、《青红》在国际上得到了肯定。也吸引了国内的大批观众,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处。重要原因和特点是二部电影中浓厚的怀旧情节,怀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念情。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上生死夜》中船长皮埃尔在印度洋上面临了一次生死抉择,是救妻子?还是救客轮?最终他选择了救大家,演绎了一场爱的神话。教者常熟实小的洪榴老师在课堂上充满灵性的启迪的语言,奏出了催人泪下的旋律,也唱响了一曲爱的赞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卑贱与隐喻: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电影《逃亡鳄鱼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逃亡鳄鱼岛》是澳大利亚近年来拍摄的比较成功的恐怖惊悚片。电影叙述了一场发生在人与鳄鱼之间的生死较量。在电影所散发的恐怖气氛之下,影片揭示了人类主宰和自然卑贱的自然观,同时对自然强大力量与作为自然物的鳄鱼进行了一系列隐喻,将入与自然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必须进行生死决斗的对立关系,在深层次上展示出入类利益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谢文娟 《文教资料》2010,(22):32-33
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伦的长篇小说《苏菲的选择》讲述了波兰女子苏菲在极端境遇下的生死抉择。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苏菲面临着自己儿女的生死抉择,幸存下来的苏菲又要作出自己的生死抉择。在奥斯维辛,当生存只是一种奢望时,苏菲努力去寻找生存的机会。逃离奥斯维辛,当生存有了可能和希望时,苏菲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是什么让刚从地狱里爬出来的苏菲又选择了死亡呢?本文试从精神支柱的倒塌、罪恶感的折磨、爱与死的交织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菲之死。  相似文献   

12.
孙光     
《教师博览》2014,(8):F0003-F0003
孙光。196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教授,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原副主任,陕西唐人书画院院长。出版有《孙光书画时代·成了加点盐》等著作。题写影视作品片名《生死抉择》《国歌》《红河谷》《大进军》《那山·那人·那狗》《汉罐》等四十余部。  相似文献   

13.
刘杨 《考试周刊》2009,(44):46-46
本文分析了《哈利波特》成功的原因,并解析了中国艺术产业的成功之路在哪里,我们都知道小说和电影《哈利波特》商业神话给中国艺术产业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顾长卫初执导筒的《孔雀》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孔雀》能在以艺术和严肃著称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奖,正如评委所说,它是一次“艺术的胜利”。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成功之处自然是多方面的。笔者看来,其故事的构思巧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电影艺术领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领域,然而,当他将《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芭蕾舞台时同样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领域,他成功地运用唯美、高贵、典雅的芭蕾艺术展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陋习,将影片复杂的剧情以及对人物的细腻完美地展现在芭蕾舞台上。  相似文献   

16.
1915年,芥川凭借短篇小说《罗生门》步入文学创作之路。《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以主人公"下人"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借用了"面皰"的象征意义,传递出对人的理解、无奈与绝望。  相似文献   

17.
杨烨 《海外英语》2014,(10):214-215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它深受电影界的喜爱,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并且大受欢迎。其中1939年由威廉·惠勒导演的电影《呼啸山庄》是一部比较经典并且成功的影视作品,该文通过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在主题方面的差异。电影《呼啸山庄》通过情节上的删改,突出了爱情主题,淡化了复仇主题。通过比较研究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有利于了解电影与小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并且共同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导语点拨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存呢?然而人类发展史表明生死不能尽如人意。因而便有了“死有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之说。举一个大家挺熟悉的例子来说罢,邱少云,一个朝鲜战场上的普通战士,当火烧到他身上的那一刻,他完全有选择生的权利,然而他却选择了死,因为他的选择可确保整个战役的成功。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发生在一群斑羚之间的故事,看看处于险境的它们是怎样选择生死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沈石溪的散文《斑羚飞渡》。  相似文献   

19.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