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的因果性的观点进行系统评述,从而阐明量子力学中的因果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行动是人所独有的运动方式,是人的特殊本质之一。关于行动的分析、解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从分析行动的本质特征入手,探讨了围绕行动的解释、心理因果性及其可能性根据、心理内容的因果性等所展开的阐释、争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心灵哲学复兴以来,心物关系中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倍受学界关注与热议.近50年来,对于心理因果性问题较为认同的解决方案是把心物关系通过某种一般性关系联系起来.基于心物关系的基本原则,大多数哲学家以随附关系或实现关系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境亦不容忽视.斯蒂芬·亚布罗在随附与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决定关系.通过将决定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属种关系,进一步突显了其对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解释优势.尽管仍面临一定挑战与质疑,但决定关系无疑可为心理因果性问题的纵深推展带来新的致思理路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因果概念和解释是学科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大学双语课上所使用的教材文本语篇的特点,以及教师对教材中的因果性关系进行解释时所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结果发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语篇因果性解释中语法隐喻的意义,教师使用了一系列下行性功能重塑语,即把高级复杂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简单的一致式语法结构。此发现对中国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然因果性思想在康德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康德那里,自然因果性的认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经验的类比原理中。目前,学术界对因果性原理的认识论意义的解读主要是揭示其作为"经验的可能性"的根据,但是,"经验的可能性"这种理解是笼统的,自然因果性不仅是"变化的经验"的可能性根据,还是认识"变化的原因或结果"的可能性根据,这两个方面是自然科学认知不可或缺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的散文《初恋》和《娱园》进行解读,指出它们意识形态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叙述结构的同构性,并力图纠正以往对周作人女性观的认识的偏差,即总是把周作人的女性观放在五四启蒙和“女性解放”的背景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女性观与文化人类学关系密切。该文从他在女性观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吸收和研究方法的采用来进行论述。前者包括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灵肉一致女性观、“性”观和相关礼教观的影响,后者包括归纳法、分类法和比较法的采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因果概念的历史并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基点,探讨了因果性的几种含义。通过对科学解释结构的分析,认为近代物理学中所探索的因果关系并不包含在“四因”中。而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宣称不得不放弃的因果律只是因果同一的决定论和日常思维中的动力因。从近代科学的兴起直到现代科学的进展,科学家一以贯之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因果解释。如果放弃了这种因果解释,那就等于放弃了认识自然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女性思想作为五四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来源驳杂多元,而其理论建构主要还是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从人文主义思想三个层面阐明它对周作人女性观的重要影响,以及周作人女性思想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维森的非法则性一元论极大地复兴了当代心灵哲学对心灵因果性的讨论,关于其心灵因果效力的争论持续至今。在众多批评者中,金在权对其副现象实质的指责最具有代表性。通过考察非法则性一元论下心灵事件和属性发生因果作用的机制,及其可能的摆脱副现象指责的方式,可以局部阐清这一复杂的争论。戴维森实际上难以应对金在权的批评,并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后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3.
因果性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既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开启现象学构想的首次尝试。胡塞尔为了说明因果性的客观有效性,将问题返回到纯粹意识领域描述了其实质,并确认了其在现象学态度下的明证性。对比分析哲学对因果性问题的论证,胡塞尔现象学在解决因果性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说明,它为自然科学夯实了基础并实际上开启了一种纯粹哲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因果性是一组具有限定条件的时空序列,其概念、内涵及其解释随着人类科学认知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深化。在对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发的认知变革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之后,文章认为因果性的定域性和律则性都可以用数学关系加以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具有正当性和有效性;接着,文章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和熵增原理等出发,说明因果关系间因与果的联结和序列是可以得到数学上的保证的,从而消除了认为因果关系是虚幻的看法;然后,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性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某些数学结构的必然体现;最后,讨论了因果性和概率以及决定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提倡儿童本位翻译观,主张译者在翻译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但新时代背景下周作人提倡的儿童本位翻译观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忽视了儿童本位翻译观具有间接的社会目的和教育价值。基于周作人主张的儿童本位翻译观及其翻译作品,本文探讨了儿童本位翻译观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期为儿童本位翻译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周作人早期思想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的非暴力思想和"爱之福音"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周作人早期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在以往的研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一直未被重视,本文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以补周作人早期思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方定焕是中韩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章通过对于他们的"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形成的比较研究,使中韩的早期儿童观加以清晰化,明确他们各自在本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辨析周作人与方定焕在思想及文学观上的异同,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儿童文学是他们新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郭彩侠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77-79,87
周作人的女性思想常被很多人神化,其实周作人对待女性问题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女性解放”思想与男权话语、对待女性的爱与性、“哀妇人”思想与实际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周作人对待女性问题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