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就成了为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教学任务而被动地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学也就成了为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被动地学。教师跟着教材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结果常常是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材应该服务于教学,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  相似文献   

2.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调查研究--来自中学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以对知识的信念为基础 ,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本研究对教师的知识观与教学观、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并就其现状、关系与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教师知识观中的问题及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数教师的观念中,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有确定性,属于客观的真理。这种真理性的知识观对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行为的选择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改进教师的课程观与教学行为,必须从知识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获得观三个纬度对知识观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知识分类观主要是指将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简单可分为记忆类、理解类、实践类。高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三种类别引导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文深入探究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并提出了几点基于知识分类观的教学策略。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材内容缺失造成高中语  相似文献   

6.
本项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知识观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专学生对知识及教师教学内容的看法,以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深度学习的理念进入课堂教学领域以来,为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到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深度教学是基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进行深度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导引、教学评价的导向、学生学习反思力的培养、教与学的载体达成等六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适时地转变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教科研观。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相契合的,而且有很多的启发、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为我国当前教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为教学实践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联主义理论的出现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详细介绍了在网络新时代的背景下,关联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并基于此理论分析了关联主义理论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郑雪  王玮 《成才之路》2024,(2):117-120
学前绘本教学是提高幼儿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前绘本教学在绘本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方式的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要秉持以幼儿为中心的选材观、真实情境创设的教学观、各领域渗透的内容观、多种方式同构的活动观,依据核心素养设计绘本教学目标,涵盖核心素养挖掘绘本教学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绘本教学评价,以此落实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1.
魏勇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47-48
学分制课程设计的基本规范是讲求课程的惟一性和独立性,避免课程管理过程的混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或层次对有交叉或包含关系的课程进行分割。学分制是以课程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管理模式,必须将所谓按阶段、按“册”教学的模式转换为按“课程”教学的模式。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要求的不同,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最终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初启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下,我们期望教师能在教学观念上产生"双主体"、"民主平等"、"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转变。个案研究发现:教师的"知识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仍视自身为知识的"垄断者"与"销售者"。这种传统的知识观导致了课堂师生互动单一化,促使我们反思与检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行动所呈现出来的"实然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知识至上"的传统备课范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实现备课思维范式的变革,需以转变教师知识观为引擎,以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的联变互通为驱动,进而形成新的教育观,构建以"人的需求和发展至上"的新型备课范式。要变"独舞"为"与生共舞",须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沉浸式备课方式。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对沉浸式备课方式认可度很高,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新备课范式下的课堂教学对其学习产生正向影响。变革备课思维范式必将给教师带来"阵痛",但固守旧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发展必须反映多元论和个人独特性,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要理解每一个情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在于,高职教师应积极培养丰富且多样的能力,尝试改变教学上的互动方式,将角色定位为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在课程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开放大学有效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建设,必须根据其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其特定的学习对象,设计有效的学习资源。有效学习资源是教师基于对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对课程学科体系和内容以及学习媒体进行相应的分析后,通过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给学习者的符合教育、教学原理,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有助于学习者学到更多、更牢固、更核心课程内容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6.
点亮学生的智慧和启智学生心灵是课堂变革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政治教师秉承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优化教学设计,营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发生成性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率,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与觉悟的有机统一,实现启智成慧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方式的孤立革新,而是在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资源及师生状况等方面综合考量基础上的教学策略的改革。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教学策略的改革必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视域下,以实践和反思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实践"为教学模式,以实操练习为主要方法,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幼儿园教师。  相似文献   

19.
刘妍晨 《科教导刊》2020,(2):147-148
新课程标准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学习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体,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将知识结构的完善作为目标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难题,崔允漷教授从"教师期望学生掌握什么"出发,提出了"学历案"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则以语文教材中《登高》一课为例,探究"学历案"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以期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方向标,传统的评价理念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改推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必须重建听课评课新理念,实现六个转变:从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向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从关注课程传递和执行向关注课程创生与开发转变;从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从关注学生的"答"向关注学生的"问"转变;从忽视学习方式向关注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从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