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看报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四读”进行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尝试读,感知内容尝试读,指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从课题入手尝试阅读课文。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思考:1.“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写的是倔强的小红军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哪些句子描写小红军的外貌?哪…  相似文献   

2.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师:刚才大家浏览了课文,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飞”说明了什么?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速度很快。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时间很短。师:说得很好,课文写夺取沪定桥的经过是从两方面着手的:“飞”——“抢时间”,“夺”——“攻天险”。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沪定桥?最后结果怎样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结构层次。)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出分别写“飞”和“夺”的段落。(学生依板书迅速找出。)师:(放灯片,出示题目)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攻夺沪定桥?生;:因为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沪定桥,只剩24小时了,而红军…  相似文献   

4.
一、抓课文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一般由此启疑,学生的思路会很快被打开,迅速搜寻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作出快速的反应,提出问题,探求新知。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经我这么一点拨,学生在2分钟内提出了:“倔强”是什么意思?倔强的小红军是谁?为什么说他倔强?……此时,我对同学们的质疑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  相似文献   

5.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断 一、巧用提问,快速切入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事情让人们最意想不到?可以勾勾划划,也可以简单地写写感受。 感悟:课后问题往往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切人点。教师抓住课后问题的第二题,用倒叙法切入课文学习。用问题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刨根问底,顺着文本的情感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去达成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丰碑》。(板书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板书:“军需处长”)生:红军队伍的任务很艰巨,行军条件很恶劣。生:我补充,课文写了将军开始为军需处长生气、发火,可是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以后,对军需处长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板书:“将军”)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请再说说你有哪些不明白…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9.
一、以读代讲,凸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教师引入课文,出示预习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随后学生在质疑中提出了“为什么山区人民用杜鹃花来比喻这位教师”等6个问题,教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划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品读。)师:好,同学们,谁愿意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大家听?生1:最让我感动的是第14小节。(生读)这里写老师为小女孩所作的奉献,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师: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其他小节吗?生2:令我感动的是第19小节。(生读)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她像一朵山区人民喜…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在花山》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怎样围绕这一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呢?把握整体,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齐读标题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标题中能知道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人物是毛主席。)教师进一步追问:写人的文章要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篇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哪几件事?学生通读全文,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如下归纳:l.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2.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回来碾米。3.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乡亲送茶。4.毛主席和乡亲们说茶,替乡…  相似文献   

11.
看图学文《小站》介绍北方山坳中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把握课文结构,抓住贯穿全文的“小”字层层剖析,理解课文内容。一、观察画面,直观感知“小”紧扣“小”字,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内容。可提问启发:①画面上是怎样描绘小站的?从哪些地方看出站“小”?(一间红瓦灰墙的屋子,一排白色的木栅栏,三五个人影。)②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里的一个小站?(这是北方山区铁路线上常见的一个小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初读课文。要求分清课文…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桃花心木》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时本着体现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实践、有情趣的新课程理念,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变“教案”为不确定的“学案”中,学生都能如文中所述: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思路:一、自主定向,去感知1.速读梳理,破题入文。揭题激趣后,激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文是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还是写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式快读和寻找式快读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速读后,教师设计这样两…  相似文献   

14.
一、在读题质疑中知“强” ,孕伏情感。1 教学伊始 ,引导学生弄懂“强”字在题文中的读音及意思 ,并发掘表示“倔强”的近义词———刚强、坚强、顽强等。2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教师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②小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倔强”?“倔强”表现在哪里?他为什么那么“倔强”?结果怎样?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通过产生疑问、整体感知 ,使学生内心孕伏着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二、在自读自练中找“强” ,积累情感。1 让学生在自读自练中感受小红军的“倔强” ,积累情感。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5.
师上节课 ,同学们交流了在课外收集来的有关资料 ,并且已经做了认真的自学。这节课 ,我们就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认识 ,品读欣赏。现在请大家打开书 ,自由速读课文 ,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评析 :开门见山 ,交待清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 ,使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走的“路” ,而不是盲然地跟着教师跑。(生朗读课文 ,思考发言)师 :下面谈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小夜莺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谁来说说文章的思路?生(甲)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 ,共分为四段。第一段讲了军官让小…  相似文献   

16.
《山东教育》2008,(10):29-32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落”字故意写得比“花生”大),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教学过程(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画“乌鸦”“狐狸”)。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事情。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  相似文献   

18.
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 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在小学语文课堂,这样的教学环节耳熟能详:老师问,看到这个题目(或挂图或某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就围绕这些问题或学生最想知道的学习课文。人们称之为“引导—发现”或“质疑—解疑”模式。即使课文、学生或教师根本不同,也一律生搬硬套。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以显示对老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革命和先进的教学观。而曾经被视为常规武器的教师提问以及其他指令非但风光不再,甚至几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老…  相似文献   

19.
师:(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几个诗句:“相命肆(从事)农耕”“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鸣吠(鸡犬相闻)”)这样的图景,我们在过去读过的哪一篇课文里曾见到过?生(齐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率领学生一齐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师:这写的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幅很好的风习画。现在大家可以猜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了吧?生(齐答):《五柳先生传》。(教师板书课题并范背全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下位巡视,回答了个别学生的提问。)师:这篇课文要分两段练习背诵:第一段是传的正文;…  相似文献   

20.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生:(指名回答,略。)师:(放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评:导语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