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高希  王丽娟 《山东教育》2002,(31):53-53
一、在观景中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是“小黑板上一画。课堂上一挂”,学生则“依照葫芦画瓢”开始分级分部地进行“黑板旅行”,学生逐渐养成了吃现成饭的习惯。此种教学方法非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难以发现“尖子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学生的业余作品《月亮船》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作品虽然稚气、不成章法,但天真活泼,充满生机,富有想像力,我把它带进课堂进行讨论、点拨,后成为地级获奖作品。事后,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对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把课堂教学改为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欣赏、去想像。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把握物象特征,让他们边谈、边议、边描绘,使其大胆地说、畅快地谈、尽情地议。在情景交融中激发起绘画兴趣,完善认知结构。当他们把记忆、想像、添画、着色融为一体时,再适时指导,就可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重温陈老的课程思想,对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大自然、大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主张“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特有的魅力,赋予我们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课堂。孔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儿童的第一批“思维课”不应该在教室里由教师干巴巴地说教,而应当放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进行。他号召教师们带着自己的学生“到田野上去,到公园里去吧!从思维的源泉中开怀畅饮吧!正是这股生命的清泉,将使你的学生成为睿智的研究者,富有钻研精神的,求知旺盛的人和诗人”。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大自然的魅力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都主张融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赞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一思想的文学展示又存在差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人主张“物我同一”,诗歌蕴含“古代朴素生态思想”,诗人把回归自然作为避祸或步入仕途的捷径。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张“自然神论”,诗歌蕴含“近代浪漫主义生态意识”,诗人回归自然是为了寻找失落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5.
第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收集、积累创新素材。“引导”,是指遵照教育规律,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宽广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特别是奇妙的大自然,与养育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在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中陶冶自己,在阳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飞鸟的痕迹,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思索……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就下载并储存了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再经过未来生活的不断浸泡、冲刷、烘干,其色彩一定丰富而鲜明。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1. 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如教学“观察秋天”这次习作时,就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尽情欣赏,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使学生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感。这样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学生写出的作品也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7.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几天,学生怎么老挂在嘴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以自己特有的敏锐,意识到这是学生在通过“特殊”的方式给我传递信息: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宣布:“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到野外去上。”学生高呼“万岁!”一出校门,学生们个个就像出了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扑向令人神往的大自然的怀抱。时值清明,各种花竞相开放,把个大自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选定的去处是一块桃树和油菜套种的田地。举目平视,一片粉色的世界;俯首低视,则是满眼…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荫。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新学期的第一天,我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苏教版第9册第一课)。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召唤学生热爱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正>旅行的快乐在于欣赏别样的风景,发觉新奇有趣的事物,见到有趣的人。无论是走到大自然中感受它的鬼斧神工,还是仅仅做了一场旅行梦,这都是独属于你的“花样旅途”。你看,还有人在屋子里带你旅行呢!“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伴着车厢里传来的幽默风趣的快板儿书,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曲艺之乡——天津。到了天津,怎能不去听一场大家喜闻乐见的相声呢?沿着镂空雕栏,我和爸爸妈妈拾级而上。头顶悬挂的一对大红灯笼上方,  相似文献   

11.
陈佩佩 《湖北教育》2023,(11):73-74
<正>教师正确理解和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一)》时,笔者用故事化的问题情境贯穿学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情境一:想方设法开密码课堂伊始,笔者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家人去旅行”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叶老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袁微子同志也主张“大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检查了重点加批语。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有多姿多彩的现代化都市,也有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天然旷野及海滨。留学澳大利亚,学生可尽享繁华都市与大自然各自精彩的风情。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澳大利亚是个“安全”的国度,而且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环境舒适,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并可自由旅行。  相似文献   

14.
《母婴世界》2014,(4):104-106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原来,地球上很多动物都有“旅行”的习惯,每一年,它们都会进行一次“年度旅行”,去寻找新的食物和生小宝宝。这种“旅行”,我们管它叫“迁徙”。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名杰出的语文教学专家,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借鉴之处:识字教学要同绘画紧密结合;带领孩子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培养“情感记忆”。培养学生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要为学生创造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赏听作品,有表情地朗诵。在写作课上,经常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重视作文命题的设计;鼓励教师写示范作文;开展多种方式的创作活动,为学生创设写作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深入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要鼓励学生先写观察作文,要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产生“鲜明的思想”和“活生生的语言”及“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走进生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把学生引向奇妙的大自然,与大自然真情对话,让学生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新闻介绍给学生。从“纵览”中,学生渐渐认识到:在自己周围,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我们还给学生创造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对他们进行采访,与他们座谈交流。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  相似文献   

18.
有位教师上作文课 ,没想到却被一只不请自来的花蝴蝶搅乱了课堂。这位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以“蝴蝶”为题作文。没想到学生“一改往日那种一见作文就紧皱眉头的神志 ,不到2 5分钟 ,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佳作就写了出来。”我为这位教师这种教育机智而佩服。有句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关在笼子式的教室 ,让他们“紧皱眉头”写作文。应让他们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 ,“别等蝴蝶飞入课堂” ,才知道“生活”的重要性 ,要知道“蝴蝶不会经常光顾我们的课堂的。”实践中 ,我们尝试把作文教…  相似文献   

19.
为朗朗蓝天所覆盖所笼罩的泱泱大自然,是一个广阔的永远生机盎然的对儿童少年的成长不可或缺的好课堂。引导学生到“蓝天下的课堂”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不仅可以使他们的知觉更敏锐,思维更缜密、创造力更活跃,在智育中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更加热爱周围世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地,大大丰富精神生活。 (一)发展智力的好场所人类从大自然走来。大自然是人类知识的最初源头。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这本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学生在打开课本的书页之前,或者在学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发现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把“春天的发现”这个话题,放到了课外,在大自然中展开。首先引导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观察;其次,提供口语交际实践机会,实现多向互动;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春”的信息资料,举办“春之歌”活动,为学生再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这样做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语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观察大自然变化的能力。2.能根据景物的特点说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