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天生就是干新闻的料,我感谢这个职业。”问起刘雅鸣干新闻的体会,她的回答坦率而自信。 1989年,刘雅鸣自西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了。这十年来,她尽心尽贵,兢兢业业,把自己的对外报道业务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总社和分社的表扬,最近又被评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聚合“山野珍珠”谭飞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当了一年半的农村记者,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多的是参加了去年8月分社组织的甘肃扶贫攻坚调研小分队。如今回首,那一次的种种经历与体验仿佛就在眼前。“珍珠得用红线串”在甘肃跑农村,我有一个感觉:农村新闻宛如散落在山野的一...  相似文献   

3.
在我們記者同志中間,有一种唯条件論的思想,他們說报道工作搞不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业务方針貫徹不下去,是由于“人手少”,“記者水平不高”,“本地实际工作不突出”,“采訪条件不方便”等等。总之,沒有优越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工作是干不好的。这就是唯条件論者的出發点。然而,江西分社的同志們,不同意这些論点,他們反对唯条件論,認为正确地認識和对待主客观条件,發揮革命的干勁,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干勁?江西分社社長李久澤同志在他的一篇短文中說:“干勁就是政治,就是一种革命意志,一种革命思想,一种革命的强烈願望。”江西分社的同志們,就在这种認識的支配下,在自己的工作中,本着上述精神脚踏实地去干,果然改变了条件,做出了較好的成績。 (一) 論条件,江西分社在全国各分社中,不論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都不能說沒有困难。然而,江西  相似文献   

4.
夜宿农家“掏”新闻李铁这次参加分社“脱贫之路”报道战役,我和中国记者杂志社来甘肃分社锻炼的皮钧同志结伴,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地区采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夜宿农家,与贫困农民促膝谈心,终于掏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尽管这次报道时间较紧,总共采访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5.
“你看,我使用的打印机和电脑是联想的,空调是格力的,电视机是海信的。冰箱是海尔的,楼下的汽车是红旗,”在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林治波指着自己办公室的各种电器.又晃了晃自己的酷派手机,“你看我屋里,哪有一件日货?我是一个从内心里爱国的人。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2日“新闻業务(活叶版)”上介紹了新华社甘肃分社記者馬林周同志和甘肃分社、总社农村组之間發生的“关于兩条新闻的爭論”以后,不少同志都發表了意見。在这作为討論对象的兩条新聞中,又以对“庄子坪农業社收入增加了为什么社員还不滿意”一稿的討論更为热烈;随着討論的逐步深入,后来發展到实际上已經不是討論这条新聞有無普遍意义和应否播發的问題了,而是轉到了新聞学領域里的一个帶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关于新聞中的典型的概念、典型的体現、特点及其实踐意义等等重大問題的探討了。  相似文献   

7.
苦尽甜来“脱贫路”陈俊1996年8月初,当时值班的甘肃分社副社长王文杰对我说,朱 基副总理最近到甘肃考察,称赞甘肃已经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条路子也可以算是甘肃振兴的希望之路。他还说,9月下旬中央要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扶贫正是下一阶段的重点报道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天,突然在国内外新闻界出现“敦煌面临‘灭顶之灾’”的“轩然大波”,它向着敦煌的所在地——甘肃,铺天盖地地压过来。 作为新华社甘肃分社的记者,脑子里出现无数个问号:“灭顶之灾”?敦煌?我们成天就在敦煌的身旁,敦煌从未跃出过我们的视野,它将被毁灭?海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异口同声、口诛笔伐,我们近在咫尺,怎么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9.
(一) “金”张掖的破产每一个到西北游历的人,最容易听到本地人所谈的俗谚之中,总短不了“金张掖,银武威,秦十万。”这一条表示甘肃最富庶地区的语句。他们的意思是说:张掖,武威,和天水(即秦州)是甘肃省首届一指的财富地方,特别是张掖,要算第一。就是从历史上看,张掖在西北民族关系上,也曾有过重要地位。二千年以前,这里还是突厥族的匈奴占领的地方。汉武  相似文献   

10.
地处祖国西北、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14个地、市、州和86个县、市、区。略呈“哑铃”形的甘肃版图,东西宽、南北窄,举世闻名的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1600公里,使甘肃自汉唐以来就是沟通东西方交往的要道,更是今天开发大西北的纽带和依托。甘肃历史悠久,人文  相似文献   

11.
参加本期“笔谈”的三位作者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代社长周昭先、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徐光春、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康国志。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元月中旬。西北陇原,滴水成冰。甘肃日报群工部,继中共甘肃省委1990年授于全省新闻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又荣获全国先进新闻集体桂冠。意想不到的是,佳音从北京传来,诉状也由法院送达,两位记者和甘肃日报社第一次被拖入“新闻官司”之中,群工部喜忧参半。一篇获奖的好稿成了被诉的根由下面这篇批评报道,由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组成,发表于1990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头题位置。此稿因其批评的尖锐性和事件的独特性而获甘肃日报好稿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恰恰是这篇获奖的好稿,却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的“祸根”——  相似文献   

14.
这枚蓝底白字的景泰蓝徽章。是由国民党北平统治区制作的。上方半圆形排列的是“新华通讯社”;下方是“北平分社”,背面的同胎上刻有37的字样。将这枚“北平分社”第37号徽章珍藏整整58年的是原新华社北平分社的记者鲁果(原名王继尧)。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甘肃广播电视报》因一报多号、私立分社、违背办报宗旨,违反了报纸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对其作出停办地方版、撤销分社的决定。新闻出版总署去年接到群众来信举报,经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核实,《甘肃广播电视报》未经报刊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在甘肃省内部分地区分别同时  相似文献   

16.
新闻扶贫的双重视角朽木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自去年10月起,实施“新闻扶贫计划”。所谓“新闻扶贫”,就是用新闻、用版面去支持贫困地区。这一做法,以前也有一些新闻单位做过;这次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动作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大:编辑记者深入贫困地区采访,然后...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说起古树名木,人们都会说起“左公柳”。其实,当年左宗棠督陕甘时,号令军民沿陕甘驿道、甘新驿道栽植的树木不过是一些西北人常见的耐旱树种,比如旱柳、榆树、小叶杨、新疆杨等等,但人们宁愿抛弃更加名贵的树木而首先对“左公柳”津津乐道,说明“左公柳”对西北、对甘肃的人文历史影响太深了。  相似文献   

18.
自己看生活     
一开始干新闻就没有轰轰烈烈创一番业绩的念头,到现在自然是平平淡淡。平生最高的追求便是在这平淡之中,显出一分独特。四年的记者生涯虽然短暂,可在无一刻思索运转的头脑里,也积蓄了一些生涩的感受。我踏进新华社大门,湖南分社的领导和老记者们就告诉我,曾经在这儿工作过的女记者全是出类拔萃的。掂量着这话的深刻含义,我却无端地生出许多莫名的苦恼。“你看,某某今天在某报又用了一篇稿子”,类似的提醒总令我慌乱。终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甘肃,很难用一句传神的、有分量的话来概括它。如果你在中国地图上试图寻找一个圆心,这圆心恰好落在甘肃的省会兰州上。这就是说,兰州是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但在习惯上,人们仍把它划在祖国的西北,冠以“西部”这样一个指示地理方位的字眼,因为,兰州是黄土高原西部的边缘,正好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而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的甘肃地形也恰好在这三大高原的过渡带上。这就给甘肃平添了一种不易说清的幽邃与奇异,探究起来,似乎还暗含着某种西部历史文化的秘密;这种过渡带的特征,也给了解甘肃的朋友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甘肃的特点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科技前沿     
我国利用新能源“干空气能”获重要突破干燥的空气也是一种能源,可用于空调制冷:由清华大学和新疆一公司联合研发的“干空气能间接蒸发冷水机”,日前在乌鲁木齐通过建设部研究开发成果验收。专家认为,此举标志我国在利用“干空气能”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说,空气的干湿度不同,其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不同。由于干燥空气可以容纳较多水汽,而水蒸发成气体会吸收热量,因此,干空气在由干变潮的过程中,能为空调提供所需要的能量。这种干燥空气所具有的能量,就是“干空气能”——这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取之不尽、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