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抓住主体性特征进行研究,其中独立性是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因此我就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质疑”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创设条件。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需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因此,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造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一、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凝是思之始,学之端”要使学生有疑而学,必须重视指导课前预习,它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读书;教师的提问要有思想价值,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是"指导者"、"参与者",要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弘扬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人就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即有主体性的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 ,那么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传统教育中 ,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把学生看做是无知无能的 ,因而比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的控制权 ,把…  相似文献   

7.
郑小平 《成才之路》2012,(21):32-33
在教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关键是教师要把"教"的重心指向"学"的疑难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自学质疑;依据重点,集疑示疑;小组合作,思疑议疑;畅所欲言,解疑释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丽 《学子》2013,(7):39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需要主导,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疑促教。如,有位教师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主体性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主体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教学关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设计上,都要兼顾学生主体和课程标准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在于学生的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教师教了多少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学进去了,能够热情参与,积极探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的主体性,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都对玩感兴趣,提起动画片、  相似文献   

11.
刘安乐 《湖北教育》2007,(10):53-53
音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音乐教育由注重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自身的逻辑体系到注重学生的接受、吸纳、感受、体验与表现,这一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主体性的理解与把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学生渴望不断探索,产生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石;对教师来说,课堂上不仅要"提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课堂提问。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师就要努力让每一节课成为一个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相似文献   

15.
方正泉 《江苏高教》2014,(2):145-146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依据实践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性;其次,作为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角色的教师要确立教师主体性;第三,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主体性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协同交互,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能否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也即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堂教学,对语文学习乐在其中。素质教育也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生的传统被动学习状态,要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课堂的"教学做"合一,就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求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这个统一体中,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主观能动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他们人格平等,相互依存于教育活动中,统一于教与学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并由此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主体性教学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意味着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呢?一、优化师生关系,创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