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项目式学习的本源特征是它的真实性。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包括真实问题、真实情境、真实学习和真实评价这四个要素。真实问题让项目式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真实情境让知识回归其产生意义的具体环境;真实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成和建构知识;真实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发展,也让项目式学习通过不断迭代实现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2.
语文主题式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其有效开展离不开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有相对于生活、语言文字运用、学生心理而言真实的三重含义。真实情境能使语文主题式学习更具整体性、挑战性、实践性和迁移性,蕴含明确的情境背景、链接多个学习任务、提供特定的学生角色、隐含不同的表达对象、关联简洁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常州市第三批金松武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第四批成立于2016年。工作室定位于"玉成他人",连续两批招聘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以主题式实践教学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深化"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教学的研究"。主题式实践教学重在改变数学知识呈现的面貌,通过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梳理出数学核心知识进行学习,再回到真实问题情境中运用、阐释。主题式实践教学从儿童成长、深度理解的角度出发,把课内外、校内外、教室内外的学习有机融通,重在实践,重在解决真实问题,重在开放性学习,重在开展真实的合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在高职护理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护理职业理念的时代要求。教师通过"真实问题、主题对话与合作学习"三种情境模式的创设,为情境教学奠定"境"的基础。基于此,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发挥催化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情境体验,培养他们的情境迁移能力,以形成情境教育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新旧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基于教材建构语文学习情境,而基于教材建构语文学习情境具有三重意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真实情境,体现教材意图的真实内容,引发师生互动的真实实践。然而,有些基于教材建构的语文学习情境存在着“自欺式”“缺锚式”和“过场式”等伪情境现象。因此,基于教材建构语文学习情境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炼大概念,统整学习内容;沉浸角色代入,体验知识创生。  相似文献   

6.
杨和平 《小学语文》2023,(4):13-18+35
作为学习对象和问题载体,情境有育人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等作用。情境的分类有四种: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和跨学科学习情境;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情境;真实、还原与拟真的情境;感人、美好与复杂的情境。教师要重视情境创设:遵循认知特点,创设适切情境;利用真实资源,解决真实问题;围绕学习主题,创设整体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7):3-4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环境,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以库布齐沙漠"曾水草丰茂——后黄沙迢迢——今绿意回绕"的治沙经历为主线,创设有关荒漠化的防治等核心知识学习的真实主题式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建构荒漠化防治的知识结构,并能从人地协调、绿富同兴的角度认识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1):126-12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地理课程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那就是主题式情境教学。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主题式情境教学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规律特征,课堂教学中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接受挑战,在体验和情境中学习地理理论知识,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成综合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对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基于美国K-9国家课程标准,开发了几十门项目学习课程,根据项目学习原则布置各个场景,为家长、学校、学生提供真实化情境、问题化引导、职业化体验的"Hands on"式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生物学大概念教学中引入基于网络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理解抽象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确立项目式学习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利用资源、生成成果、评价反馈等基本环节,让基于网络的项目式学习成为培养高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问题为驱动,让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让知识容易掌握和理解;以真实的学习为体验,让知识生成与建构;以真实的评价为激励,让能力得到发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真实思考、真实体验、真实探究,从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回归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真实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得到发展,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生长。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从知识学习向素养进阶的转换,真实情境是以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必备要素。真实情境可以引领学习从游离走向沉浸,促进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学习从碎片走向整体,助推学习从离身走向具身。真实情境的设计路径应从链接生活实践,设计生活体验情境;依托数学实验,设计思维挑战情境;跨界主题融通,设计综合实践情境三个维度展开,以此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设计真情境,激发真期待从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什么是真实情境?陆志平老师认为"创设合适的单元学习情境,保持作品情境与学习情境的协调,不仅能使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也能使单元目标、任务等设计更加自然和谐。"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情境:  相似文献   

14.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整个课堂尊重本然,和谐自然。学习过程中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度、深广度和创新度。教师"不现自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实学习,在主题交流中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高认可度、低实施度的情况,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阐述了项目式学习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策略:问题情境真实化、项目实施活动化、项目评价多元化,以期打破综合性学习思路的禁锢,让学生进入"真实问题情境",面对"真实言语对象",进行"真实言语实践",创造"真实言语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一、情境激发"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1-2
浣东小学借向日葵一物,开发向日葵主题课程,探究与向日葵相关的概念,整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等多种学科,积累、感悟、体验、审美、创造等形式系统考虑学生的主题课程模块学习,把各学科教材分解的知识体系融合为一个个"集成块",由向日葵把那些散乱的学科学习串联起来,达到学科内容与学习者经验的融合。向日葵主题课程协助学生创造一个个"模块",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迁移到其他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学生从种向日葵、品向日葵、演向日葵、收向日葵、诵向日葵"五位一体"的情境体验,以学科为基础,有机整合,打破学科边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主题课程,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体现课程的独特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真课堂",即"真实任务驱动、真实情境体验、真实探究学习"的语文课堂学习全过程,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整合学习目标,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真实探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更多的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当然,无论什么样的课堂变革,都要把尊重写入课堂愿景,把读懂学生变得更为具体。期望,"三真"课堂,能真正成为惊起语文教学变革的"黑天鹅"!  相似文献   

19.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地理主题式教学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引,以整合式的地理学科内容为知识中介,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的有意义发展.主张以"问题的情境化、体验的具身化、思维的批判化、意义的建构化"为基本原则,遵循"筛选深度主题—整合深度资源—创设深度情境—激活深度问题—沉浸深度互动—聚焦深度思维—贯彻深度评价"的实施路径开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在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中多次出现“自己”一词。这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只有基于个性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习回归真实。为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应整合单元内容,对接文本与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围绕任务主题开展进阶式活动,促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感受中,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实现个体能力的进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