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伴随着娱乐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偶像崇拜衍生出一种新样态——"饭圈文化"。"饭圈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单一性、娱乐化,非理性、完美化,消费性、商业化的特征。愈演愈烈的饭圈乱象,使"饭圈青少年"价值观偏失、成功观错位、是非观扭曲,引发道德危机。这些问题既源于榜样教育的失效,也与偶像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教育层面构建偶像教育新模式,即偶像——榜样教育;在社会层面建立包括政府、大众媒介、偶像自身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导向机制。以此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饭圈文化”也逐渐大众化,呈现出更强的粉丝参与性、更高的圈层壁垒、一致的情感认同等显著特点。“饭圈文化”在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榜样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如盲目崇拜是非不分、非理性消费以及引发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处于尚未稳定阶段。因此,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积极引导;网络平台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学校教育要尊重发展,创新教学;父母要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引起重视;明星艺人要遵纪守法,承担责任。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引导“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娜 《教育探索》2021,(11):67-7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追星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名为"饭圈"的"粉丝"群体.他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为自己的偶像应援,逐步形成了"饭图文化".而担负未来社会发展重任的青少年俨然成为饭圈的主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风气的不良影响,如价值观的扭曲、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潜在助长以及对学校校风及班风的负面引导.要想因势利导,发挥"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媒体优化宣传内容、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家长注重沟通交流并给予感情空间,社会、家庭与学校等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4.
“饭圈”暴露了青少年的精神异化问题。分析“饭圈”精神异化所表露出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涵盖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实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及消费主义形成的一种畸形文化。由此,“饭圈”祛魅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唯有从个体、群体、社会、国家四个层面探究其破解路径,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主旋律加以引领,才能建构良好的“饭圈”环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方言是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饭圈女孩"作为一个亚文化团体,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形成自己的小众圈子,他们用圈内的"帮行隐语"进行交流,在社区内形成群体的社会方言.方言在进入普通话的过程中许多会发生泛化现象;以"饭圈女孩"用语为例分析社会方言词语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饭圈文化”本是青年群体追寻共同爱好,追求心灵共鸣的情感寄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促成下和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呈现出低龄化、圈层化、组织化和极端化的趋向,产生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乱象,呈现出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封闭化、享乐即时性和缺失导向性的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能否顶住、打赢互联网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特别强调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领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空间活跃的“饭圈文化”对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使“饭圈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良性发展,就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引,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相似文献   

7.
据《北京青年报》2021年6月16日A02版报道:中央网信办决定,6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等重点环节,全面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各类有害信息,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鼓动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以及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刷量控评等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社会,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上,而是落足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求"上.消费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成为我们社会地位的编码,消费文化的逻辑在生活中成为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坐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学校德育需要认清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道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  相似文献   

9.
杨淑萍 《教育科学》2012,28(3):20-23
消费文化构成了当今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现实空间,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观呈现出以下特点:道德认同中的归属感与疏离感并存;道德标准凸现比较性和冲突性;道德价值趋于平庸化和模糊化;道德情感渐趋冷漠化、道德方式倾向消费化等。深入分析和揭示消费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观特点有助于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避免青少年道德观的畸形发展,促进青少年道德观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学生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本文对西安市第48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证明: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少年在危机认知方面接触、使用媒介的素养较高,符合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然而对危机信息的接受或消费特点却更倾向于人际传播模式,受感情的影响大,反映了未成年人在风险社会环境下的本能心理。加强中学生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应开设危机认知或风险化解方面的媒介素养课程,提高青少年媒体近用权意识;青少年应该加强自己的移动学习能力;重视意见领袖在青少年新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饭圈”是网络空间生态的指向标,是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聚集地。近些年,“饭圈”乱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加强“饭圈”生态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网络空间“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朋辈群体“主力军”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道德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饭圈用语”在偶像经济的发展潮流中诞生,不仅在新兴的“饭圈”言语社团中广泛传播使用,也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任何新词热语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独有的价值,但其中也夹杂着消极落后的因素,对饭圈生态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对近两年的饭圈热词新语进行整理归纳,从语用原则角度,即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两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饭圈用语违反语用原则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以及如何规范不利于饭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暴力、粗鲁性语言要素,深刻反思并解决饭圈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实现偶像与粉丝价值双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宏观环境。作为世俗化、生活化的文化样态,消费文化中既包含着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学校德育资源。消费文化所蕴含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伦理是现代德育内容的重要构成;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机制不断创生着社会新道德,推动着学校德育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消费文化对消费者身份的塑造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消费文化关照日常生活的世俗取向为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提供了路向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特点等方面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重点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典型特征:首先,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加剧了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其次,大众媒介的虚实交互性吸引青少年群体;最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趋向于表象化和易变性特点。针对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就青少年的教育对策进行了论述。对大众媒介自身来说,青少年教育需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育,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学校和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关注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目的放在商品特定符号价值上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易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而迷失人生价值观,追逐自我而异化人际价值观,崇尚消费而消解社会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应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符号消费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教育策略: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信仰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修养;将社会、环境问题引入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鉴别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型,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模式已经悄然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模式。然而,消费社会形成或者说消费主义文化的兴盛显然无法离开传媒的介入和参与。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的结盟,强化了消费文化环境的推进,尤其是对无法脱离现代传媒环境的广大青少年产生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讨论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青少年媒介消费生态危机就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在为娱乐行业带来狂欢时,各种网络文化也随之出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表现出深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快适伦理消费主义、撕黑无休的抵牾冲突的社会症候现实样态.资本为追逐流量数据,从价值标准、情感耦合、技术折射方面干预“饭圈文化”.因此,网络治理需要调控与遏制资本逐利邪魅之风,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助力粉丝从偶像大使转向公益大使,健康榜样示范与多元偶像矩阵要实现“饭圈文化”归正.  相似文献   

18.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19.
饭圈青年,作为传统粉丝的衍生和变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二元对立的语言风格、快感主义的拟像审美、理性缺位的集体行为构成了他们的显著特征,日益凸显“出圈”的风险。关注饭圈青年,分析饭圈青年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对于饭圈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调适人的文化心理、满足人的文化需要、提升人的文化自觉三个维度引导青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宁 《班主任》2023,(1):60-63
<正>追星是偶像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偶像崇拜是人类产生于远古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近代社会的伟人崇拜,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偶像崇拜现象在人类社会的代际间不断传递、轮回,从来不曾消失过。随着影视行业的工业化发展,影视歌明星成为大众仰视和追逐崇拜的对象。近年来,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的兴起,资本也乐于开展一些“造星”活动,形成一种影视歌明星+粉丝的“饭圈文化”。这种“饭圈文化”近些年有低龄化趋势,许多中小学生卷入其中,有些不健康的“饭圈文化”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也需要对学生追星行为予以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会在喧嚣的盲从中迷失自我。那么,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盲目追星到理性选择偶像崇拜对象,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