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须和戎”是李鸿章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认识出发而揭示的一条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处理对外交涉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字外交贯穿于李鸿章外交活动的始终。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在外交谈判中经常表现为妥协、退让,因此史学界的很多人都认为外须和戎就是拱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局”时期。震惊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人物积极从国外引进军事装备和机器生产,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龙 《学习之友》2010,(3):36-37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中流砥柱。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  相似文献   

4.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国家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英法等国公使开始常驻北京,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派员驻扎其国首都,中外间的外交往来已无可回避.自中央至地方的许多清廷大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亟需摆脱天朝大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了解和正视世界.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王燕梅,林钧海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就被迫打开,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①当近代中国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种种救国方案,使中国历...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其社会条件,传统教育的危机构成其内在基础,西方化的入侵是其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的中国,迎接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天朝上国的君临万邦已成明日黄花,列强的入侵使一些属于新时代的难题摆在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面前,尤其是边疆危机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极为突出,藩篱尽失、国土沦丧。为了抵御外侮,清朝采取了"塞海并重""保藩固圉""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这些方略都具有时代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后,并未能够挽救中国的边疆危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半殖民地形势进一步恶化。本文以史料为依据,力图通过梳理晚清的边疆危机,分析清朝政策方略的得与失,并探究其最终失败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8.
咸丰、同治时期是传统中国由“变局”危机卷入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开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内心激发起强烈的救亡求变心理,催逼着他们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大力购求和运用洋式武器,开始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制,由此揭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序幕。这其中不仅有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等,也有与之敌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将领。敌对的力量被世界近代化潮流神奇地统一到变革传统的行列之中。 (一)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多方面的,但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与震憾。有识之士从头破血流的失败、牺牲和屈辱中,看清了自身的因循、麻木积习;从坚船利炮与刀矛弓箭、鸟枪土铳的比较中,看出了“天朝上国”的破洞与衰象;痛苦的升华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是贵州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三位先贤.他们终其一生勤勉治学,学问淹贯博雅,著作等身,名重士林.三贤生活的时代,正值古老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千数百年未有之奇劫"的晚清时代.内忧外患,时局危殆,虽不幸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但他们并不以个人忧患艰辛为甚,而更多关注、焦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他们深具家国情怀,以通经致用的学术使命观照现实世界,因而,他们的为学趋向具有强烈的知识救世意识和担当.承循良之绪,撰述《樗茧谱》,以实学裨益于国计民生,彰显的正是三贤的这一为学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考求郑、莫、黎三贤撰述《樗茧谱》意蕴,光大业已岑寂的绝学,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色产业,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所谓耻辱,让今天的爱国人士痛不欲生。事实上,当时的百姓,可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屈辱。生活在晚清的人,当然有屈辱,如果没有屈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变革。但是,客观地说,晚清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这个大变局中,至少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日子不是变得更难,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历经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三次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是其一项重要的内容,并呈现出明显的进步性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唐宋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中心,正如胡适所言:"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1].但是,作为"一千年以来学术之重心"的书院,最终却未能经受住"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考验,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突然改制为新式学堂,变化之仓促,决策之果断,历来备受争议,其中的得失利弊,也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4.
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中国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 ,社会内部的变化及王朝末年的病症接踵而起 ;184 0年后列强入侵 ,更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清末民变既是传统民变的延续 ,其原因、目的、形式、口号可在历代历朝的造反中找到先例 ;但近代社会转型以及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濡染 ,又引发形式各异的新民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端方等官员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已不止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是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已面临瓜分境地;在此关头,惟有努力改革,方可自强。在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上,端方既认同各族群统一的中国,又希望保持大清朝的统治,他主张平满汉畛域,融合国内各民族。端方的主张和认识,显示了中国政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李鸿章主持创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积极引进西方近代化的枪炮、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注入近代化的内容。从而在物质、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探索国家出路,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和分割世界的步伐,致使中国边疆危机不断.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  相似文献   

18.
晓光 《大学生》2014,(18):31-31
正看中国近代史,一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始终记在心上。李鸿章在同治年间的一封奏折中说的这句话,被不少人评价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西周以来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和鸦片战争以后的变化相比甚至可以算茶杯中的风波了,那仅是同样的社会结构下的朝代更替,而晚清以来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840年的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历史推向了近代,帝国主义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纵观中国近百年的教育,我们惊异地发现,它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变易、发展、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