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胡宜课 《百科知识》2001,(11):21-22
电脑行业有一条广为流传、却又众说纷纭的所谓“摩尔定律”。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说起来还真是话长。“摩尔定律”的表述到底什么是“摩尔定律”?我们从当今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说法。归纳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时代》2005,(7):30-30
遇到功耗壁垒的处理器采用了集成多核心的方法,继续摩尔定律的神话。  相似文献   

3.
摩尔定律的思想潜力和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在其发展过程中,摩尔定律起到了预言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摩尔定律的思想潜力和应用极限不仅关系到信息产业的前景,也关系到目前人类技术思想的前沿趋向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进化与转型。本文结合科学方法论关于在两极中保持张力的准则,分别阐述并预测了摩尔定律在电脑、语言辨识、光纤设备和光器件中的应用以及促使摩尔定律达到极限的几个技术思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摩尔定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电脑复古主义者的亚文化,他们认为年代久远的电脑只会变得更好用。  相似文献   

5.
正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芯片更新换代几十年,依然受到"摩尔定律"的严格约束。不过,电脑芯片越做越小,最终会触碰到尺寸天花板,"摩尔定律"至此就会失灵。就在最近2年时间里,由于技术提高缓慢,成本处于平稳状态,传统电脑芯片之路越来越接近死胡同。未来的电脑芯片将何去何从?能否超越"摩尔定律",开辟一片新天地呢?  相似文献   

6.
他的使命是寻找10年以后的创新和突破性的计算技术,从而能使摩尔定律的作用再持续50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Gordon Moore博士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在1965年4月就提出了以后著名于世的Moore(摩尔)曲线。这条著名的曲线反映了一条令人惊喜的摩尔定律:在一块小小的硅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这条曲线所反映的摩尔定律,激励着计算机业界在9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对电脑芯片不断地升级换代,平均每隔18个月就升级换代一次。它问世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指引着半导体硅芯片不断地频繁地更新换代,一代比一代更节能、更紧凑、更强大、更先进,而且其升级换代都严格地遵循摩尔定律。于是,摩尔定律理所当然地成为几十年来指导世…  相似文献   

8.
摩尔定律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70年代摩尔定律提出以来,按照每18个月集成晶体管数量翻一番、成本降低一半的规律,芯片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而由于受到技术、经济、成本等方面的制约,以及社会应用相对不足的现实,摩尔定律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因此,芯片制造商不能再一味死抱住定期芯片升级的摩尔定律不放,而应有计划地加大芯片社会应用的开发力度,适当拉长开发周期,并探索进入移动终端领域,避免被边缘化,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域外科技     
EUVL极端远紫外光刻工艺是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的缩写,被业界一致认为是下一代芯片工艺的核心技术。也有人认为,摩尔定律是否能够续写,EUVL技术的成败将是关键之一。 芯片工业的本质被摩尔定律描述得非常准确。用更通俗的话讲,整个芯片工业这二三  相似文献   

10.
Chip  Walter  柯江华 《科学中国》2005,(10):22-23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摩尔定律,即计算机半导体芯片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器容量每18个月翻一倍,以及它推动技术进步的方式。但是在Mark Kryder看来,另一种推动力至少同样强大,甚至更强:在日益缩小的磁性硬盘中存储尽可能多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姚汉平 《情报杂志》2004,23(12):11-13,16
从复制效应、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效应、摩尔定律、知识定律、不对称性等方面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在1965年做出预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就会翻一番,这被称为摩尔定律。但是,近年来由于结构、材料和量子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集成电路发展正在趋向瓶颈。摩尔定律正在走向终结,人类社会也将进入"后摩尔时代",如何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原理器件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的发展,是相关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     
《科学中国》2003,(3):24-25
英特尔是摩尔定律的“掌门人”。这一定律是以创始人Gordon Moore命名的,他在40多年前就预测到,芯片中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将翻一番。确保这一信条在英特尔10多个工厂中普及的执行者就是Sunlin Chou,他负责协调并将越来越复杂的技术转化为可靠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摩尔定律因Intel公司共同创始人Gor don Moore(戈登·摩尔)而得名.该定律认为,处理器上晶体管的数量在18-24月内就要翻一番.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的突飞猛进,硬件技术及硬件性能的提高速度总是快于软件,著名的摩尔定律(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说明了硬件的发展速度,但是考察一下软件开发的速度,可以发现软件开发的速度一直远远地落后于硬件的速度。实际上业内人士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软件开发思想的探索,只不过快速地对软件技术变革的需求远远高于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智能服装 21世纪,正孕育着科技新巅峰时代的到来.似乎“摩尔定律”已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现实的飞速发展。在这世纪之初,我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科技的发展有力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人类正充分地享受着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一切福利。谁丧失想象谁就丧失未来,那么,在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科技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信息存储、加工、传输能力提出了与日俱增的迫切需求。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半导体工业急需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二维材料因为原子级厚度的尺寸特点,表面无悬挂键的结构优势加上极大比表面积导致的对电、光等调控手段的敏感性被认为是“后摩尔定律”时代半导体工业新的突破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一批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组建二维材料团队,以基础科研为根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重点攻关其中关键问题。其目标在于取得有世界级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布局我国二维材料产业。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的成因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回顾半个多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历史,1966年摩尔定律的提出,使晶体管越做越小、成本越来越低,为大数据现象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这相当于铸器,人类有能力制造巨鼎盛载海量的数据;1989年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让大数据实现了"大价值";2004年出现的社交媒体,则把全世界每个人都转变成了潜在的数据生成器,向摩尔定律铸成的巨鼎当中贡献数据,这是"大容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的静态的概念和动态的成因,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大数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从诺宜斯和摩尔创办的英特尔公司发明出了第一枚民用处理器8088之后,处理器的发展便一日千里。而英特尔也秉承着摩尔所提倡的“摩尔定律”,即“一个尺寸相同的芯片上,所容纳的芯片的数量,因制程技术的提升,每十八个月会加倍,但售价相同。”而不断使处理器的效能急速提升。直到今天。最新推出的双核84位处理器的功能已经接近商用大型服务器,我们家中的个人电脑,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得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产业逐步发展,不断繁荣,从仅服务于国家战略部门对性能巅峰的需求到兼顾市场驱动、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中国高性能计算翻越了打破封锁、打破垄断和引领创新的"三座大山",逐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研制水平的差距,并在整机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章分析了超算发展的趋势和曙光机的发展之路,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挑战总结为2点:摩尔定律失效前可持续地构建E级系统,以及后摩尔定律时代超算系统的革命性技术。针对这些挑战,文章进而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阐述了关于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