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就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因此,教会学生质疑、敢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著名大学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评加扣分项目中有如下规定 :凡能解答一个问题 ,可加 5分 ,而能提出一个新问题 ,则可加 2 0分。可见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从而提出一个新的可能 ,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但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而令人吃惊的现象是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提问题了。在课堂上 ,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似乎也听得津津有味 ,但极少能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只是成为听…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教学实践看,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课”概念的提出对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示着中国大学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本质上看,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然而大学课程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交流阻隔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自身、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自身之间的阻隔现象。唯有充分发挥制度功能、强化主体交流意识并提升主体反思能力,才能真正消解大学教学中的交流阻隔现象,切实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误区,来有效的改进教师的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于是,课堂提问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在科学发展史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就意味着有新的可能性,而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人的思维的真正进步.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的教学还应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孙竹青 《考试周刊》2008,(24):23-24
教学是一个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在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教材的内容提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教师是打下去将其扑灭,还是积极扶植其思维的火花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教学中,学生能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陈建国 《教师》2012,(12):110-110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下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谈话是一个主要的沟通渠道,而批评性谈话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谈话方式。批评性谈话的目的是为了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的错误行为指的是违反学校纪律、社会秩序以及违反学生守则的行为,如作弊、旷课、出逃、打架斗殴等等。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可以采取大会指责或给予警告、记过等处分的方式方法处理。但都不能取代批评性谈话。对学生进行批评性谈话,应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正>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学生能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以此认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怎样。有关研究表明,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吕向军 《小学生》2013,(3):15-15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教学,并且强调问题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更应该由学生提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有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课堂上,教  相似文献   

20.
贺晓霞 《成才之路》2010,(29):18-18
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话,即使是任课教师也如此。我们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都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都想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早日成才。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尤为重要,其中谈话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从事一线教学十余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