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把握生活主流遵循电视规律增强传播效果──关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采访与制作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焦点时刻》(下称“《焦点时刻》”)分别于1994年4月1日和1993年5月1日开播。今年5月份,这两个栏目双双获...  相似文献   

2.
1993年3月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刚上任两个多月的新总裁约翰·伯特,在一片抗议声中,忽然间变成了一个“普通”职员,成了实实在在的“短命”总裁! 48岁的伯特有此“幸遇”,当然该归“功”于他“躲”税有方,尽钻英国税收空子。且看:约翰·伯特有属于他私人的公司——“约翰·伯特产品有限公司”。20年来,伯特把自己以普通职员身份“自我雇佣”。然后,让别人将他的薪水支付到该公司,又把该公司的大部分收入  相似文献   

3.
观众体验是博物馆等机构为观众提供的核心“产品”。然而现阶段,如何定义和测量体验,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简·帕克和罗伊·巴兰坦,在基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和休闲旅游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用一个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观众体验。与此同时,提出了观众体验的“多切面模型”,用于描述和测量观众体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这两个观众体验的重要成果,并基于这一成果,探讨观众体验与学习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在事变前两个多月即通过采访张学良向外界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成因,从而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6年夏,斯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访问,促成了海伦的第一次陕西之行。这年9月初的一天,留在北平的海伦收到红军信使转来的斯诺的密信,斯诺让她速到陕北共同考察这块红色“新大陆”。海…  相似文献   

5.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是一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历史学家和著名作家,还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他创造历史,又谱写历史。他本人就是一部历史!”许多世界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这样赞美丘吉尔。丘吉尔出生于名将世家,是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孙子,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一度是19世纪末期英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在离大学城牛津13公里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座金碧辉煌、方圆20公里的豪华宫殿。这就是丘吉尔的诞生地——布伦内姆宫。现在,布伦内姆宫已经向游人开放。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是英国旅游名胜之一。许多游人慕名而  相似文献   

6.
这次去新疆的采访任务,一个是报道某部队第四导航台,一个是采访“昆仑山上好四站”。四号台驻地海拔×千九百余米,四站驻地海拔×千六百米左右。到这两处往返共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两天飞机,二十二天汽车,加起来行程大致有三万华里,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40):16-16
“你明明叫张三,为什么一跟外国人介绍自己,就要倒过来说是‘三·张’呢?”法国教育部汉语督学白乐桑认为,中国人向世界推广汉语不要盲目适应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亿万富翁为最初的冒险掏钱,月球旅行不可能平民化。最初的付费者为技术和设计掏钱,使其成本不断下降,最终普通人也能体验太空之旅。”曾将两位富豪旅客送上太空的美国太空保险公司CEO埃里克·安德森说。  相似文献   

8.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9.
五十一岁的诺曼·马西尼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任了二十五年的摄影记者,曾先后到过一百多个国家采访,也是该报待遇最高、资格最老并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摄影记者。马西尼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先后在我国北京、大连、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重庆、武汉、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广州、深圳等十七个城市采访,历时一个多月。他冒着炎热,马不停蹄地在各地拍摄了许多反映我国经济改革、合资企业、大中小学、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照片。马西尼是为了反映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后各方面所  相似文献   

10.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1899年10月14日,20多岁的伦敦《晨邮报》记者、骑兵团中尉温斯顿·丘吉尔第四次奔赴战场。不久,他在前线战斗中负伤被俘。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趁机逃出,经过60个小时的磨难获得自由。那一刻,他立即向《晨邮报》发出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这篇报道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后来,英国新闻界在论述这一事件时,称之为“丘吉尔形象”,认为其特点就是:记者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且成为它的部分。“丘吉尔形象”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应该说,我们众多的记者和遍布各行各业的通讯员,是有条件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的,其中还有许多人本身就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之中。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丘吉尔形象”呢?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长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提采访“像蜜蜂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访问中国肩负使命1 941年初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 ,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此时美国政府尚未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在远东有着巨大利益 ,所以它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非常关注 ,很想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去调查一下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 ,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 1 941年 2月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美国《柯里尔》杂志派遣要去远东采访。盖尔荷恩鼓励丈夫一起去。海明威是个冒险家 ,曾经去过非洲等世界许多艰险地区 ,还到过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反抗法西斯。他对古老神秘的中国非常感兴趣 ,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3.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88-88
肖恩·康纳利入选最佳“007”007都到第6代了,还是没办法超越他——永远的肖恩·康纳利。他们或许比他年轻,或许比他英俊,但还是没他迷人,连皮尔斯·布鲁斯南都不行。在英国《SFX》杂志对3000名读者进行的投票调查中,肖恩·康纳利爵士被选为最佳的詹姆斯·邦德。下个月007系列新片《皇家赌场》就要上映了,新“邦德”丹尼尔·克雷格压力很大啊。尚雯婕一路黑马杀到超女冠军她放弃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的白领生涯,只认准一个想法就是“想唱歌”;她在杭州赛区初选就被淘汰,转战成都赛区止步十强,终于在广州赛区进入三强;她被人们描述为“非实力…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美国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新闻记者。他有过两次采访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佳话。打扮成美国水手一九○二年,杰克·伦敦在英国首都伦敦市逗留了一些日子。当时他已是英国公众所熟知的名作家了。为了深入调查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买一身旧衣服,打扮成流落在伦敦的美国水手,到贫民区租了一间破棚,很快地就和四邻的工人交上了朋友。他每天跑贫民收容  相似文献   

15.
大英博物院的图书馆是全世界有名的图书馆之一。二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读书人和革命者所响往的地方。当你步入图书馆的圆形阅览大厅时,你可以看到全世界许多杰出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肖像。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马克思就在这里研读过三十来年,是大英博物院图书馆的长期读者,并写下了一本改变世界历史的书:“资本论”;弗·伊·列宁也曾在这里进行过研究工作;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在伦敦度过将近九个月。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每天除了到他的老师康德黎那里看书研究外,还到大英博物院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12岁的“网络神童”——CybertekDesig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凯斯·佩里斯访问中国。为了采访这个孩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不仅去他的公司网页浏览了半天,而且破天荒准备了40多个问题;此外,水主持还翻箱倒柜,找出红色的衬衫和黄色的毛衣,红黄搭配够“儿童”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进取、独立、个性、品位,这是全世界哈雷的座右铭。 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岁的威廉·哈雷和20岁的阿瑟·戴维森在一间小木屋里“攒”出来的,并以两个人的姓氏命名为“哈雷·戴维森”。如今哈雷摩托已经行销到200多个国家。尽管经济萧条,哈雷仍以年销量15.7%的比例增长,2001年的纯利润超过4亿美元,哈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4年。  相似文献   

18.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9.
11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总编安德鲁·高尔斯突然宣布辞职。接任他的是该报美国版主编莱昂内尔·巴伯。这张久负盛名国际性财经报纸的高层人事变动引起了各方关注。总编意外辞职引发各方揣测有观察家说这次人事变动出乎意料。“这次事件太过于突然。这不是《金融时报》一贯的行事方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高尔斯离任是要高升。”因为高尔斯之前的两任总编杰弗里·欧文和理查德·兰伯特都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整整十年。离任后他们都有令人羡慕的职位:欧文成为了伦敦经济学院的主任,兰伯特去了英格兰银行,…  相似文献   

20.
采访,作为一门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活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时期,周天子为了了解各诸候国的民情风俗、政治臧否,专门派遣一个职名“輶轩使”的官吏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以观政绩,正像《诗·关睢》小序上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恩,其民困。”怪不得宋代人说,《诗》三百篇是“断烂朝报”(意即报纸),大概也就是因为它是和采访连在一起的吧。据查证,最早使用“采访”一词的,是东晋历史学家于宝,他在名作《搜神记·序》中道:“若使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