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裔华 《辽宁教育》2012,(21):60-61
鉴于当下语文教学无视儿童生活实际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立足本地区地域文化,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沙地语言"来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以"沙地故事"来激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小学是经典诵读的最佳阶段,诵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还能够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确保我国经典文化的不断传承,经典诵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教学手段。从小学语文教学入手,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开展经典诵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化,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我们变革课堂,还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现提出四点教学策略:口头作文,读写结合,学生互评,积累经典文学素材、关注当代文化动态。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最大的问题仍然在于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其实,大量经典的素材可以从教材中获得,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经典文学形象,积累经典故事事件,积累作者名家,积累名言诗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相似文献   

6.
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既是学科的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那么,我们语文学科怎样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去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一、要十分重视汉字汉语这一民族文化载体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并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识字教学目标。如下表:对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但要会读、会理解、会正确地书写,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书写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不光是巩固识字…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7):37-38
当下我国对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越发重视,对此加强了推广力度,相关的课程也得到了革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经典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他们的眼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开阔。所以学校一定要意识到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并将经典诵读加入语文教学体系当中,将其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对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写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书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的开端,是终生学习的基础。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此,各地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习国学经典,但读经教育应该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当下的读经教育存在不恰当的认识与做法:量的积累"挂帅"、单一诵读 、自然理解 、无限抬高读经的价值.国学教育一旦走入误区,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国学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现代教育规律.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出发,坚持中华经典与西方经典并重 、传统与现代并重 、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并重 、知识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丽霞 《教师》2013,(28):109-109
写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写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写字和书面表达的效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的书写又强调指出:"要重视学生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写字作为一项语文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1.
刘亮 《安徽教育》2013,(3):16-16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中华经典诵读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路径。怎样激发初中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吟诵经典,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实际教学中,为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典诵读中来,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一、招数迭出,花样翻新语文教学渗透经典诵读的目标设置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要有效结合。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要相信学生,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多阅读、广积累、善表达。"学生若能熟读经典,养成每日一诵的好习惯,对于写作必有益处。因此,本学期,我在中年级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经典诵读为抓手,探索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一、每周一诗,学会积累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要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我该拿什么给学生?一、美美的语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学习语文强调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容易遇到困难,特别是指导学生背诵时难度较大。诗词是有一定韵律的,具有可唱性和朗读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唱读"教学法,打破现存的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古诗文咏唱、积累、书写、鉴赏、绘画、表演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让他们更加热爱古诗词经典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用古"指的是运用文言文促进"非文言文"的教学。朱自清先生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对待文言文,要古为今用,才能继承宝贵遗产,为社会发展服务。语文教学中要让文言文与现代文相得益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并促进现代文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文常被作为现代文教学的"催化剂"而广泛使用。一、对照原著,感悟经典  相似文献   

16.
董顺心 《考试周刊》2013,(22):55-5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进行经典美文阅读,弥补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感悟、积累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是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让学生真情书写人生,尽情彰显个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一、走进生活,积累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学经典。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经典文化学习活动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重要性以及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相似文献   

19.
鉴于当下语文教学无视儿童生活实际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立足本地区地域文化,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沙地语言”采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以“沙地故事”来激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诵读微创意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蓬勃开展,中华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学习经典的古诗文,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厚实语文素养。由于时代变迁,现代人读经和前人读经相比,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列举一些名师指导的高招,共同分享创意读法带来的惊喜和乐趣。"像小猫叫一样吟。"特级教师武宏均,带学生诵读老子《道德经》片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