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易中天教授认为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对于唐明皇和杨责妃的情爱关系自古便有各家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从其文学形象、历史形象中简要论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古代戏曲《长生殿》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帝妃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历史上的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歌颂李杨爱情是不是美化封建帝王,歪曲历史?本文从“特例”和“通例”的关系上予以探讨,认为李杨之间确实存在着爱情,但它却是帝妃婚姻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唐代宫廷乐工对李杨爱情故事的生成、流传意义重大。乐工自始至终颂扬、同情李杨爱情。这由李杨爱情的真挚、感人,乐工与李杨现实利益的交织和相类的乐舞气质所决定。宫廷乐工传播能力强大,能够且一定会把李杨故事广泛传向社会。乐工是市民阶层,市民文化的娱乐本位保证了李杨故事的真貌,促使了士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的双重主题,丰富了士大夫文化看待唐前帝妃关系的单一模式,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启发包容的文化心态的养成是当下经典创造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物杨玉环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李杨故事成为众多文学样式相当关注的题材,诗歌、小说、戏曲都有不少作品反复描写过这一人物,综观文学世界中的杨玉环,我们发现她的形象有着明显的演进痕迹,作为政治形象她从被动牺牲到咎由自取到无畏奉献;作为爱情形象她从沉溺享乐到污秽不忠到纯洁忠贞、勇于牺牲,最终成为丰满独立的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6.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玉环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李杨爱情故事也成为众多文学作品关注的题材,从盛唐开始,无论是诗歌、散文、笔记,还是在野史、小说、戏剧中,历代文人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杨玉环这样一位独特女性的特性。由于各式文学体裁的不同,作者的创作态度不同以及受时代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等,作者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精心裁选材料,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她,解读她。纵观历代文人笔下的杨玉环形象,有着明显突出的演化过程。作为政治形象,她从被动牺牲到咎由自取到无畏奉献;作为爱情形象,她从沉溺享乐到污秽不忠到纯洁忠贞、勇于牺牲,最终成为丰满独立的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8.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与《牡丹亭》,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经典著作。但是很多人在赞扬杜丽娘"至情"的同时,却对李杨爱情加以否定。无论从创作者意图、剧作本身还是社会影响来看,李杨爱情都可称是真正的爱情,值得歌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从中心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几个方面入手研讨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其文本体现出爱美、重情尚奇、重史的文化心理,从而解答杨贵妃题材文学得以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唐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对杨贵妃的文学形象进行考察与分析,认识到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即使同一个诗人,在不同诗中甚至同一首诗中,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及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有时对杨贵妃持鞭挞态度,有时对杨贵妃持同情态度。以上两种不同的评价普遍并长期存在,接下来从传统文化与有唐一代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探讨唐代诗人对杨责妃形象不同评价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杨贵妃文学形象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对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塑造作了论述,认为杨贵妃身世、外在容貌和内在心理,以及命运结局与历史记载有很大差异,并且分析了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意义。从而了解历史人物文学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与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李杨爱情是唐宋小说中的常见题材,在共同的矛盾心理下,小说呈现出共同特征:在刻画李杨二人形象的同时,注重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二人爱情带来的社会后果,使得此类爱情故事带有浓重的历史总结色彩,并产生了共同的重大缺陷,主题思想矛盾与人物形象割裂.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16.
邢艳 《文教资料》2014,(26):1-2
唐代白居易和清代洪昇分别以不同体裁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同而不同的描述,赋予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理想化的色彩。作者从正面对这两位颇受争议的帝妃给予了"情"的肯定,李、杨的形象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昇的《长生殿》进行对照,以三个不同变化为例进行分析,体会其发展变化背后蕴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女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一形象中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通过艺术把人生与生命世界审美化;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美丽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最深沉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倘若,中国几千年的爱情文学除了那些短小的抒情诗外,其爱情主题从来不是纯粹、单一的话,那么,我们在宏观考察当代四十年爱情文学的时候,很自然地发现:无论是十七年还是新时期,爱情文学它所负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观念、意向,却是明确而充实的.但是,就大部分作品来说,由于作者没有抓住爱情文学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去开垦出肥沃优质的土壤,去精雕细刻有血有肉的人物,因而,爱情文学显得单薄而贫瘠,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义也因为底气的微弱,能够打动和感染读者的作品甚少.即使有些作品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曾有过“轰动效应”,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也很快失去它灿烂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