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看"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以发挥话语标记的功能,既可以后接名词性成分,又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在话语组织中有不同的作用。"你看"作为话语标记的功能可以归纳为:设立话题、话轮延续和话轮转接。当与名词短语连用时,"你看"一般发挥设立话题的功能;而当与谓词性成分连用时,这三种功能都可以表达且以后两者为主。这种功能上的差异与"你看"语法化为话语标记的两条不同途径有关,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动词"看"词汇本义的丢失和语用义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句式,其语义分析历来是学术界探究争论的焦点,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其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歧义。"把"字句的研究大概包括三个方面:语法、语义和语用,本文针对"把"字句的主语和介引成分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运用归纳法分别列举"把"字句中主语和介引成分的语义成分的类型,并在类型归纳的基础上探究"把"字句的句式语义,梳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英语介词"at"与汉语介词"在"的各个语义项,找到其各自的基本语义和拓展语义,并对两者的语义拓展模式进行研究比较,从而得出两者在语义拓展模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at"的语义拓展更为具体,在介引基本空间概念的同时,延伸出具体空间概念并通过隐喻拓展到具体非空间概念。而"在"的语义拓展则更为宽泛,"在"作介词介引"处所"是由"存在"直接拓展而来,而介引"范围、时间等"非空间概念时则是由"处所"隐喻和抽象化而来。可见,因为英语介词与汉语介词的特点不同,导致两者的拓展模式虽有相似性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翻天""上天"与其他语素构成新兴程度表达式"X翻天/上天"时,两者在句法功能特点和词语搭配选择上存在异同。从句法功能来看,它们均具有唯补性,"翻天"对前置词的黏附性要高于"上天","上天"的语法化程度更低。从搭配选择来看,两者都偏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翻天"倾向于消极义词,"上天"则倾向于积极义词。不过,这只是一种习用性差异,随着语用的泛化,它们在词语音节数量和语义特征选择上的限制有所弱化,搭配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5.
作为话语标记,"看样子"在语篇结构上,由"观察对象"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具有篇章连接功能。语用上,"看样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常用于推断和委婉表达,具有元语言功能。该成分经历了一个由动宾短语到话语标记的发展过程,其中结构上的凝固化、语义上的主观化和语法功能上的虚化是"看样子"变成话语标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中“把”的介引成分不是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的,它原本就在“把”后,介词“把”的介引成分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在语法研究中作具体分析时,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分析,“把”的介引成分一般来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己知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前后"和"先后"两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首先进行了句法分布分析,发现"前后"比"先后"的句法分布广泛。其次,对"前后"和"先后"进行了语义上的分析,了解到"前后"可用于空间,"先后"不可以,但二者均可用于时间。用于时间时,"前后"侧重于整段时间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类同的事,而"先后"侧重于一段时间内事情发生的顺序。最后,对两者进行了语用分析,明确指出"前后"和"先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两者可以互换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における"与"について"在日常翻译中,通常都可以翻译为"关于……,在……方面"。在小学馆的《日中词典》中,"における"翻译"对于,关于";而"について"则翻译为"关于,对于"。在汉语翻译层面,两者看似意思相同,可以互用,但其实不然,两者在源语中用法相差很大,不可互换。文中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两者的不同,即:《大辞泉》的日文解释;两者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两者后续主要成分;两者后续动词的区别;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何苦"与"何必"两个语气副词同是由反诘类语气副词"何"演化而来,由于"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何苦"与"何必"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逐步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受两词历史同源性的影响,它们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语义上,"何必"强调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事不值得做,劝说意味较强;而"何苦"侧重于说话人对做某事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惋惜。句法功能上,"何必"与"何苦"属于反诘类语气副词,具有"唯状性",常作状语修饰谓语,而在极少数情况下作宾语。句法位置上,两者位于句首、句中的情况较多,而位于句末的情况多出现于口语和剧本中。在时体上,"何苦"多强调对已然性事件的惋惜,而"何必"多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劝阻。"何必"与"何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但由于语义与时体的限制,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不能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0.
语用平面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环节,语用研究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环境的研究。语境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便会存在差异。"及时"和"准时"都属于时间词,两者都涉及时间这个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二者所能出现的时间语境对二者进行分析。本文将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和时间指示等理论,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探讨时间词"及时"与"准时"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河曲方言中,"家"的虚化用法相对比较丰富。本文在全面描写河曲方言中"家"用法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归纳其在共时平面上语义的虚实、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并参考其它方言中的相关现象,梳理出了河曲方言中"家"从实词到词缀,再到助词,最后成为一个词内成分的语法化的过程,指出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观化。  相似文献   

12.
刘靖 《现代语文》2009,(7):43-45
时间副词"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 "一直"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都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语用功能的不同引起两者在时间性以及量的表述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周祥  曾传禄 《宜宾学院学报》2015,(3):98-105,125
"不得了"与"了不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词,但两者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任意替换。在句法层面,两者功能相似,偶有差异,且主语性质有所区别;在语义层面,表评价义时,"不得了"褒义感情色彩以及对积极语义的选择功能没有"了不得"强;在语用层面,两者关于语体选择、独用情况、话语标记和情态功能方面的考察亦不尽相同,而这组词与共现词搭配时出现异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了"对事物性状描写的程度语义大于"了不得"。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把"字句研究都是在静态的情况下考察其句法、语义、句式功能.文章从篇章的角度动态地考察"把"字句中把宾语的表现形式、指称功能和话题性.结果发现,"把"宾语在形式上表现丰富,具有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名词表现形式;在语义上既可以有定,也可以表示无定;在语用功能上,它的话题性很低,不具有话题连续性.这正好符合篇章语言学的"语法乃言者着力之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你别说"既可以是具备语法功能的句法成分,也可以是一个话语标记。本文只讨论后一种情况,当它是话语标记时,其话语信息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后加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在语用上,"你别说"具有评价、阐发、总括、认同四种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介绍了话语标记"你别说"的几种变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虽然"其实"是副词,"但是"是连词,但是都起关联作用,并且都有转折的意思.它们都有显性和隐性转折语义;在是否有指代语义和语义是否自足这两点上,则是两者的语义不同.信息顿宕、信息追加和表达信息委婉则是它们两者在语用上的相同点,而在预设作用、信息态度、信息重心和表达信息的语气轻重方面则是两者在语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不再"和"再不"都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边,对其进行修饰限制。但由于构成成分的位置的不同,这两个语言单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不能互换,有时即使可以互换,但句义可能也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加上一些教科书或语法书也常常认为其两者结构相像,很多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这更加剧了两者的迷惑性。本文通过对"不再"和"再不"的语义差异和语法分布进行深入地探究,希望找出辨别与区  相似文献   

19.
"果"是古汉语中一个具有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词语,其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语用功能与通假功能上。从句法功能来看,古汉语中的"果"词性多样,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五种词性。从概念功能来看,每种词性下的"果"又体现出不同的词义、具备不同的表达作用。从语用功能来看,"果"能够进行"深究""料定""假设""真值确认""补充确认性解说"。从通假功能来看,"果"的通假字至少有五个。古汉语中的"果"集众多功能于一身并非偶然现象,各功能间存在着某种语义关联。语义地图理论是近年来处理语言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有效工具,构建"果"的历时动态的概念空间,可以展现"果"语义演变的先后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