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中日"手"语义的基础上,调查了中日"手"惯用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范畴,并结合实例对比了中日近似的"手"惯用语。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手"惯用语多由三个字组成,结构上动宾式较多;日语"手(て)"惯用语绝大部分为动词型惯用语。在语义范畴上,中日"手"惯用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分析了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汉语和英语中的动宾非常规搭配现象进行了探讨。文中首先依据"常规关系"对两种语言中的非常规宾语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工具、原因和目的等类别。随后对两种语言中的非常规动宾搭配进行了对比分析,注意到二者在结构和用法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以语料分析为基础,我们还对非常规宾语的限制条件进行了思考,发现能够进入该类搭配的动词都具有事件性的特征,名词都具有表抽象意义的倾向,而且动宾非常规搭配常常是对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框架中某个方面的凸显。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化对语言中动宾结构特别是非常规动宾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对传统语法的范畴分类提出了挑战。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典型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语法结构中同一类别(从最典型成员到最不典型的成员)所表现出的一定程度上的等级性和此种语法结构是如何通过隐喻意象图式扩展范畴。此外,还揭示了就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而言,英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独特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次尝试性地使用"有界"和"无界"这一对理论对"动+得+补语(形容词)"结构中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问题进行研究,即什么样的动词与怎样的形容词的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对解释和理解惯用语的语义形成有其独特之处。简要论述了认知隐喻对惯用语语义的影响,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偏误,进而提出了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语义配价原理和"ICM"理论~①,通过对《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进行语义分类、句法表现分类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二价动词,符合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N_1+V+N_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英语介词"at"与汉语介词"在"的各个语义项,找到其各自的基本语义和拓展语义,并对两者的语义拓展模式进行研究比较,从而得出两者在语义拓展模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at"的语义拓展更为具体,在介引基本空间概念的同时,延伸出具体空间概念并通过隐喻拓展到具体非空间概念。而"在"的语义拓展则更为宽泛,"在"作介词介引"处所"是由"存在"直接拓展而来,而介引"范围、时间等"非空间概念时则是由"处所"隐喻和抽象化而来。可见,因为英语介词与汉语介词的特点不同,导致两者的拓展模式虽有相似性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短语动词的特点有概念的不可分割性与语义的完整性 ,同形多义 ,一义多形与表达的灵活性。其结构特点 ,从形式上看短语动词搭配灵活 ,从句法功能上看短语动词可分为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短语动词名词化。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分析总结了这些特点 ,并探讨了利用其特点教授英语短语动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结构对称语义不对称的"大+名"与"小+名"构成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名"结构,该结构相对于对称性配对结构而言是非典型现象,有其特定的成立条件。条件之一是"大/小"在量的属性上从表示量的幅度引发出表示量的端点;条件之二是"大/小"分别以客观量度义和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或均以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当"大/小"修饰称谓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等带有极端等级性特征的名词时,产生主观评价义。揭示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名"结构的准入条件,有助于深化汉语核心形容词"大/小"的语义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颜渊》中,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句话。对于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也是意见不一。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君君等结构进行句法与语义解释:1)VP+D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动宾结构,或者说是使动式,其语义为"使君主(现实状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并从v P壳结构和移位合并原理来分析"君君"等结构以及其中的隐形主语。"君1君2"结构之所以能够理解为"(我们)使君1成为君2",是因为动词先与"完成"义轻动词合并。但除此之外,轻动词还有"致使"义,所以第一次合并之后,又与"致使"义轻动词合并,从而形成了一个双v PShell的结构。2)DP+V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主谓结构,其语义为"君主(现实状态)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但不同于刚才讲的双v PShell结构,DP+VP结构下只存在一个v P壳结构。并讨论第二个"君""臣""父""子"何以作谓语。  相似文献   

18.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9.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20.
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其在与动词搭配使用时,出现偏误较多.要区分二者,应对"不"和"没(有)"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没有"与动词的搭配条件主要体现在状态、时间、主客观性、自主(不自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