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在土改时期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是真实反映政治改革的小说,又是丁玲自己转变风格的代表作。本文重在梳理小说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丁玲借此所探讨的各类问题。在抛开政治小说的"时效性"的前提下,去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3.
由一位描写女性题材而闻名的自由主义作家,转而走向革命大众的描绘,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无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转变。从这转变之中。可以看到丁玲在意识形态要求和艺术创作规范之间的摇摆不定,体现着作家的主体性和艺术个性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深层次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4.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黑妮这个人物形象入笔,通过分析丁玲创作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试图揭示丁玲发生转变的内因和实际转变的结果。由于湖湘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交互作用,丁玲的思想和人格始终处于矛盾的、二元的、分裂的状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也存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转变和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转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而作者所获得的全部赞誉和非议,都和她"转变"的未完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求丁玲创作个性中政治意识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探求丁玲个性中政治意识的内涵、作用和得失 ,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准确地认识、了解丁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另一方面便于后来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得更高 ,看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有关郭沫若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个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研究者往往偏重于他从个性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换,而其个性主义本身还有待解析。在当代语境中,其集体主义需要去伪存真;作为后者的具体形态,人民本位观具有更丰富的现实意蕴。对其爱国主义的研究,经常混同于政治伦理,而且前者可能演化为民粹主义。研究界对其人道主义一度失语,但后者构成了其人民本位的深层蕴涵。如上研究已有一定积淀,但仍有必要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中予以解蔽。  相似文献   

8.
海岩的公安题材小说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公安文学的重要美学价值是呼唤英雄和理想。海岩早期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内涵以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 ,而后期则以现实主义、个性主义为主导。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岩的公安题材小说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公安学的重要美学价值是呼唤英雄和理想。海岩早期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内涵以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而后期则以现实主义、个性主义为主导。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作品中,从梦珂、莎菲、阿毛到美琳、陆萍、贞贞、黑妮再到杜晚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问体现了丁玲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对抗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传统,但是因其与民众在身份和意识上的隔膜而失败。丁玲把启蒙带入解放区,但是当其创作受到政治批判的时候,她主动放弃了启蒙使命。赵树理在满足农民某些特定阅读期待的同时,转变新文学的讲述策略,实现了文学承担启蒙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转变巨大.在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早期的创作风格,高扬着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感受着生活,描写新环境下女性的命运;而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丁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了模糊和沉寂.这一转变的动因主要是整风运动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革命+恋爱"这种小说现象从恋爱到革命的逐渐变化进行了综合考察,并以丁玲的创作转变为个案分析了出现这种转变的外部及内在原因,指出作家在政治观念影响下自觉实施的转变,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分析了此类小说遭到逆转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夜》是其小说创作上的过渡性文本,也是“革命+恋爱”的另类文本。丁玲在文本中秉承自主意识,同时采取回避绕开和突破超越“红色文艺”的叙事策略,由此在作者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主人公男性革命意识的建构与女性意识的解构中凸显、构成矛盾冲突,形成文本张力的纠结和内在平衡,构成小说精巧的景致和浑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可以达到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作家创作个性的主要方面。通过对丁玲建国前创作的几部小说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丁玲创作的风格特征及其由细腻向宏大的发展变化,从而使我们对她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激情与矛盾: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作品饱含着激情和矛盾。她创作的思维特点交织在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之中,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满带情感的经验型思维,二是求新与生活积累的矛盾,三是政治意识与审美个性的矛盾。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探讨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对正确理解丁玲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章从梳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脉络入手,重点分析其早期代表性小说,论证丁玲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转机。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女性书写由个性、情爱转入革命政治无疑是一种历史与艺术的必然,更是女性自我重构的一种努力。但她在政治书写中以“贞贞”方式、“陆萍”方式将自我予以压抑与消解的情境却无疑又是一种令人悲痛欲绝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集体主义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一些单位的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使这一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诱发逆反心理。科学全面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既要反对个人主义,又要反对扼杀个性、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行径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