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代汉语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宽""窄"在义项、词法和句法上都是对称与不对称并存,空间义的差异使二者隐喻的目标域呈现不完全对称。在描述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利用标记模式从询问域的角度区分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利用关联标记模式分析有无标记的组配,并对"宽""窄"标记模式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表空间方位义的"上下""左右"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表约量。文章从"上下""左右"的基本语义出发,系统描写了二者表约量义时的语义及分布特点,并通过统计的方法考察了二者在表时间约量、度量衡类约量和数目类约量上的差异:"左右"表约量的能力强于"上下",频率高于"上下"。然后从认知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上下""左右"从空间方位义引申到约量义隐喻机制,阐述了二者在不同认知域间投射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认知隐喻为理论框架,立足于充分语料,聚焦考察反义类词缀“up-”和“down-”的空间隐喻。研究发现,类词缀“up-”和“down-”通过意象图式的映射,可以由表示空间概念的具体始源域拓展到表示数量、地位、状态、时间等抽象概念的目标域。另外,类词缀“up-”和“down-”作为一对反义类词缀,其意象图式在数量域、地位域、状态域和时间域都呈现出正负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举的方位复合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域、逻辑关系、时点、时段等角度分析与对比,"前后"、"左右"和"上下"这三个对举的方位复合词的用法,以历时的语料作为辅证,指出这三个词的分布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格局是因为背后的认知的规律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下"、"前后"、"左右"三者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共同点,即由一对表空间方位意义的反义词组合而成。因而,它们均具有表达一定空间意义范围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不仅仅表达空间范围意义,而是逐步向时间领域及数量领域发展。由于三者自身构词方式的特殊性及词义表达的特点,它们又都赋有约量义表达的功能。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探究其约量表达的特点及人们对该种约量表达方式的认知机制,同时就相互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喻映射也存在某些对称和不对称。  相似文献   

7.
“上下”、“前后”、“左右”三者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共同点,即由一对表空间方位意义的反义词组合而成。因而,它们均具有表达一定空间意义范围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不仅仅表达空间范围意义,而是逐步向时间领域及数量领域发展。由于三者自身构词方式的特殊性及词义表达的特点,它们又都赋有约量义表达的功能。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探究其约量表达的特点及人们对该种约量表达方式的认知机制,同时就相互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手的空间隐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是借助于空间来进行的,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依据空间为基础。依据莱考夫的观点,空间的隐喻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因为我们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一般是依据自己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进行判定,通过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来对事物进行认知。所以,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手"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一、手的空间隐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是借助于空间来进行的,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依据空间为基础.依据莱考夫的观点,空间的隐喻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因为我们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一般是依据自己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进行判定.通过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来对事物进行认知.所以,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手"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隐喻思维越来越被应用于政治实践,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运用上下域方位隐喻理论来分析美国44任总统总共56届的就职演讲。运用Antconc语料库统计软件对56篇总统演讲进行"上下方位"的隐喻词进行定量统计,试着探究方位隐喻在就职演讲中的分布,最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定性分析,揭示上下域方位隐喻在总统就职演讲中的游说及劝谏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20,(3):71-74
以往有关反义复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探讨了反义复合词的定义和数量、反义复合词是词还是词组、两语素能否单独成词、语素的排序、反义复合词词义变化的理据等。通过从反义复合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对以往反义复合词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发现:研究者们统计出来的反义复合词的数量各不相同;调序和义序并不能完美解释语素的排序规律;目前未有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任婧 《海外英语》2013,(8X):238-241
小品词up和down作为一组空间方位词,是人们了解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它们通过隐喻机制可以映射到数量域、社会地位、时间、情绪等抽象概念。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方位性隐喻又称为空间隐喻正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从具体的空间概念隐射到抽象的非空间概念,从而扩展了up和down的认知语义。通过分析它们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语义在隐喻机制下的延伸,本体和喻体外延内涵传承是实现隐喻的基本方式,说明了意象图式和隐喻对小品词词义拓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数词或数量短语后常与方位词"左右""上下"组合表概数,构成"X+左右/上下"的估量结构。学界多囿于整体纵观概数助词之研究范式,较少就"左右"与"上下"表概数进行单独对比探究。基于CCL语料库,以概数义之演变、语义、句法角度对二者异同深入探析,可见"左右"和"上下"表概数均由空间域投射数量域,然"左右"表概数远早于"上下",且"左右"于语义、句法范围较之"上下"亦略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认知的“上”与up的空间隐喻意义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up)的空间隐喻在英汉语中使用广泛。“上”(up)主要被用来建构抽象概念:时间、方位、状态、社会地位、等级制度和价值、数量、品质、水平、情绪。这些概念都是生活中基本的、重要的抽象概念。英汉语有关“上”(up)的空间隐喻意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上和up大多都表示好的意义:时间早、状态好、地理上的重要性、价值高、数量大、地位和等级高、品质和水平高、情绪好等。空间隐喻也存在跨文化、跨语言的差异,其研究可丰富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是隐喻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着手,基于真实语料,在汉日语言中常见的方位名词"左""右"及"左右"的空间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分析其在汉日语中的空间隐喻拓展义,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空间隐喻既存在对应关系也存在非对应关系。提示要加深日语学习者对该方位词的理解,并使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7.
动词"上"、"下"是从空间域隐喻而来的,该文拟从"上"、"下"表示的方位关系中提取主导词义发展的核心语义特征,考察动词"上"、"下"的语义引申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客观现实等影响因素,对动词"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分类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从复合词构词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并指出了复合词构词隐喻在英语和汉语的共性和个性及其中的动因,研究发现,复合词构词隐喻不仅是一种构词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表达了一种客观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英汉复合词隐喻机制基本相同;英汉都是名词性隐喻居多;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英语隐喻复合词基本以暗喻性为主,汉语明喻性复合词占多数;汉语的新造词多于英语,但英语的隐喻复合词比例要高;最后指出,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存在有其自身认知理据,主要体现在图形-背景理论。  相似文献   

19.
英语空间性隐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耕 《天中学刊》2001,16(1):90-91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饰现象。然而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识活动。如“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树脚”等。这是最简单的隐喻。英语中的隐喻多种多样 ,本文依据修辞学及语言学的理论 ,通过对垂直性空间隐喻的实例分析 ,试图对空间性隐喻的特性作一番探讨。什么是空间性隐喻 ?空间性隐喻 ,是与空间方位(上下up—down ,里外in—out ,前后front—bac…  相似文献   

20.
张茹娟 《海外英语》2014,(9):258-259,275
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证实了隐喻对人类认知的广泛影响,以时间为目标域的隐喻更是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根据始源概念域的不同,隐喻可分为方位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三类。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比较其始源概念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