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一代女性作家群.在“五四”探讨妇女解放的舆论启发下,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妇女生活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一时期妇女的觉醒和精神面貌。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文学形象塑造上知识女性的先河。而且在当时。在今天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探讨“五四”时期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对于今天已经获得解放的妇女在人生的道路上仍具有相当深刘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4.
谈《药》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一篇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向人们发出的猛烈而又清醒的呐喊,“显示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若干年来,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给人们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中国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和伟大的鲁迅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诗歌和戏剧的成就最大,但小说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就郭沫若小说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7.
林香扬 《成才之路》2010,(16):74-75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是鲁迅塑造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女性,小说对女性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鲁迅把“妇女解放”这个问题放在社会解放这个社会思想大课题来进行探索的,即社会解放了,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就是以妇女们被迫害问题为突破口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它的基本组成细胞--家庭,从而探索中国社会妇女解放的道路。在探索中,他把中国妇女的解放斗争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把解放妇女和反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他深刻剖析了中国妇女的劣根性,批判了中国妇女的奴性思想,总结概括了她们的挣扎--不幸的人生历程、毁灭的悲惨命运。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从而争取精神上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9.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溯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其人物悲惨命运形成的本质因素和社会环境,能够更为清晰地理清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命运把控力与驱动力,为当代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以鲁迅先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明天》《祝福》《伤逝》《离婚》为原本,分析女性人物悲惨命运的始末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书信及其与朱安、许广平的关系等方面透视了作为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妇女观.既探讨了鲁迅妇女观中诸如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及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妇女解放首先应争取的是经济的解放,妇女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等闪耀真理光辉的思想;也论及了鲁迅妇女观中的某些局限,并进一步探寻了鲁迅妇女观与其世界观的必然联系,以及妇女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到日本作家森欧外的影响,森欧外的文化启蒙思想影响了鲁迅,使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反封建精神,并深刻揭露心理病态,他们常以知识者第一人称的角度叙写故事.鲁迅的历史小说采取“言必有据”与“随意点染”的写法,与森欧外的尊重历史与摆脱历史的两种倾向类似.森欧外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许静 《文教资料》2006,(18):49-50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全面论述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指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指引青年应当如何生活、如何行动的,并且确认了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主将的崇高地位。凭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当之无愧的一个评价。在《呐喊》与《彷徨》中,虽然鲁迅先生描写的大多数是“老中国的儿女”的思想和生活,表现两千多年封建意识的积淀给国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但是在近二十篇小说中,均有多少不等的少年儿童形象。鲁迅先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刻画了这样两类不同的少年儿童的艺术形象:一是从肉体到精神受到严重…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其实一生所写的小说并不算多。然而,他给世人留下的几部小说,却都是上乘之作。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本文不打算作全面深入之分  相似文献   

15.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与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鲁迅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拟。他的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1918年5月《狂人日记》的发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1923年8月出版小说集《彷徨》,收小说11篇。这些作品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17.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现代文学女作家谢冰莹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尤其是小说《女兵自传》与同时代的茅盾、蒋光慈等反映大革命时代知识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前进的小说做了比较研究 ,这些作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妇女要求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追求美的历程中的跋涉足迹 ,展示了中国妇女在大革命时代洪流里激流勇进的壮丽画面。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对政治与文学关系中的鲁迅文学姿态的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民间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即白话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民间知识者个人主场的建立,不仅是重写了中国文学史,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知识者的价值观立场的重建。这也可被视作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重要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