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米博华回来,翻读他的杂文和评论,我有了好几个题目,最后,却选了这个一本正经的题目。为什么?我不知道。也许米博华知道,就他的年纪而言(33岁),他显得有些一本正经。“米博华之研究”,顾题思义,不外乎如此两点,米博华的研究工作和我对米博华的研究。关于前者,我力不从心。(对于米博华,我毕竟只有一面之交,不可能完整介绍。)对于后者,我则兴趣不大。米博华和我是同龄人,让我来研究他,连米博华自己也会觉得过份。更何况,“×××之研究”,可是一本书的题目,编辑部不会给我这么多版面。然而,这题目使我入魔着迷。我,别无选择。有趣的是,我当过工人,米博华也当过工人。我当工人时,是一心一意当工人,不读书,不看报,靠  相似文献   

2.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3.
这里有点象“静静的产房”,我的“咔咔”的皮鞋声惊动了伏案工作的编辑们,3人的目光一齐向我投来。我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绍:本台通讯员×××,顺便送来小稿1件,请审处。3位中唯一的一位憨厚的男子汉,立刻热情地接待我这位不速之客,编辑部宁静的气氛被打破了。跟我促膝絮谈的是魏苍广,他给我的名片上说明现任的职务: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记者。在他的案头上,“在祖国的怀抱里”征文稿已堆起好高。可以看出,他还沉浸在阅稿的兴奋之中,介绍《金色年华》编辑组开展征文活动以来的情况,就成了彼此交谈的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5.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1972年踏入出版界的,其时36岁。尽管当时我已有21年工龄,但“编龄”却是零,又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当年一位朋友曾说我改行走的是一步“险棋”。是的,这等于是一名小学生第一次走进了一座高等学府,确实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一事无成,贻笑大方。也难怪1982年出版界恢复职称评审时,一位评委毫不客气地评价:“×××连评助理编辑的资格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读 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 ,发现在标出“本版责任编辑×××”的同时 ,并列刊出了“本版责任校对×××”。我们的校对从“幕后”走上“台前” ,好!每家新闻单位 ,都设有校对 ,但往往附属于编辑部门 ,很难进入“正堂”之列 ,然人们又很难否认 ,校对在防止差错、净化版面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闻界内 ,人们又往往把发现差错 ,挡住失误的帐记在编辑的功劳簿上 ,而总把防止差错作为校对工作的义务 ,尽了职也是理所应当。把责任校对与责任编辑并列于报端 ,是对校对工作者的尊重 ,更是对校对责任心的一种鞭策 ,值得推而广之从…  相似文献   

8.
原告:诚信被告:我时间:2003年×月×日×时×分地点:××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结果:我以侵犯他人姓名权、荣誉权、制造伪劣产品并造成10人以上人身死亡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以上。当憔悴不堪的诚信,泪水涟涟地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当无家可归的我在街头流浪时,是一位卖小吃的大娘收留了我。从那以后,我便与诚信成为情同手足、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探索。十年后,我们诚信公司终于成就了一番天地,有了钱,我也就有了野心,我想:“诚信太老实干不成什么大事,再说我去开自己的公司,凭什…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0.
何时为猴年?     
大年初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一则关于某地知识分子乔迁新居的新闻中,播音员罗京先生有如下一段播音:“……有××对知识分子乔迁新居,欢天喜地度过猴年除夕之夜。”这话指的是,1992年2月3日发生的新闻事实,,也就是农历辛未年十二月三十这天的事。而罗先生度过猴年除夕之夜一句,就令人大惑不解了。谁都知道,“除夕”就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以我国农历传统纪年,1992年2月4日才算壬申(猴)年第一天;2月3日是农历辛未(羊)年最后一天,因而把这天说成“猴年除夕之夜”,不免贻笑大方。我断言,作为播音员的罗京也许只是“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1.
“求职信”用于求职,是向某个企事业单位举荐自己,希望得到任用的一种礼仪书信。 ‘’求职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求职信,争取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获得工作。 写“求职信”时需根据对方单位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的特长、学历等情况,要尽量全面、细致、具体,以求得到对方的赏识。当然,要符合实际,切不可自吹自擂。只有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才能做到真实可信,才能打动对方。例文一:××公司人事科: 我叫××××,是××××××学院土木工程系九九届学生,即将毕业。我久闻贵公司制度周全,工作条件好,对人才格外重…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的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 ,常被以下两类舆论监督的报道所困惑 :“去年 ,我市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共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 ,科局级干部26人。某镇主要负责同志受贿12万元 ,被依法立案查处……”“××县××乡×村×组村民×××、××、×××、×××因赌博 ,昨天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并被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 ,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 ;但对照起来看 ,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 :31个贪官 ,连一个单位、一个姓名都未点到 ,举了一个受贿12万元的事例 ,也只是点到“某镇”为止 ,而且还称之为“同志” ;而四…  相似文献   

14.
报风与文风     
某青年招聘为乡通讯员后,一连发表了两篇响文:《记×××书记二三事》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技术书记》,一时成了该乡美谈的笔杆子。乡党委书记热情支持他的工作,并派他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某报社送了土特产,联系感情。紧接着报社又给该乡发了专版.这位青年借此“东风”,又连发多篇消息。如《这里的西瓜盼客来》、《南杉喜落××乡》等子虚乌有的文章。且不说某报编辑部的作风如何,听听该乡群众如何说:“时下的报纸很会扯谎,针尖个事  相似文献   

15.
时下,领导干部同“大款”交朋友的事相当普遍。 一日在某宾馆,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款”一手握着大哥大,一手拍着腰里鼓鼓的钱包(漂亮的“小蜜”依在他的身旁)对我许愿:“×书记、××长同我很熟,我们‘称哥儿们的’,家里我可以随便出入,有事只管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16.
王老九的诗从訾洲旧书摊淘来一本《王老九诗选》,1959年东风文艺出版社版。“东风文艺出版社”是个什么出版社,我不谙当代出版史,无从了解。署名“延河文学月刊编辑部编”。《延河》我是知道的,陕西一家老牌的文学刊物。《王老九诗选》的开本很别致,“787×1092米毛”(“米毛”即毫米),按现在  相似文献   

17.
合作作品是科技书稿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极易发生署名纠纷的作品类型,正确处理署名纠纷,对保护作者创作积极性至关重要。笔者遇到一例有趣的署名纠纷,现加以分析讨论,以期有益于读者。某合作作品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出版者将封面的“×××主编”更改为“×××编著...  相似文献   

18.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爱看报又不多动脑筋的人。不过,看得多了,除看内容外往往还看看暑名是谁。好多新闻稿的署名是:本报记者×××,通讯员×××。我以为这样的稿子一定是报社记者下去采访和通讯员一起采写的,而且主要是记者的功劳。但前不久,有两件事送到我耳朵里,使我为之一惊。一位同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