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郭关轶事     
《大中专文苑》2014,(11):38-39
郭关是我国著名画家、古琴家,龙虎山道士;湖南人,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作品涉及绘画、音乐、书法、装置等领域;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曾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著有《郭关诗文集》《郭关禅画》《郭关诗画集》《郭关古琴》等。  相似文献   

2.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靖,在其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曾选取了若干古琴谱作为范例,阐述对古琴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更详加解说,并于其中融汇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朱载埔的古琴论的文化蕴涵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古琴谱构成的象征意义;其二,古琴曲风格的教化作用;其三,古琴歌辞句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翟敏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3):84-85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之产生的琴曲、典故、琴谱、琴诗等许多文化特征展现了古琴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古琴曲的代表曲目《流水》的典故、《流水》的琴谱、《流水》的琴诗这三种文化现象的具体阐述,人们进一步认识古琴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4.
邂逅古琴     
我喜欢古琴。但我不会弹琴,不能像内行那样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喜欢听听。每当夜深人静、花落茶浓,我总是打开音乐设备,享受一下。古琴的琴曲是动人的,但古琴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我曾见一位琴工选材,要选无疖无疤、纹理顺直、年轮匀称的干材或老木,而且最好是用梧桐朝阳的一面。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往往极尽雕绘之能事,如蕉叶琴、朱雀琴等等,古代文士,常以精美书画上琴,更增雅致。近人为古琴刻字,却往往平俗。《中国古琴》报曾附有一宋琴彩页,上面“潇湘水云”四字,竟然使用电脑字体,湖北的陈新亚先生评说:“琴若有知,亦当饮泣。”并…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2):69-74
顾梅羹,辽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会长,东北地区高等音乐院校古琴教育界专业第一位教授,其琴艺、琴学与琴道享誉中外,中国古琴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琴学备要》是凝聚琴艺、琴学与琴道等诸元素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上最规范的古琴教科书。本文试以顾梅羹先生的琴学思想为核心考察其对辽宁省古琴文化史的影响;探讨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之一的古琴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文化强省强国、文化兴省兴国的助推元素。  相似文献   

6.
《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是吕骥先生为《琴曲集成》写的长篇序言,较深入细致地反映了吕骥及琴坛前辈们搜集整理古琴音乐资料的客观事实及吕骥对于保护和发展古琴音乐艺术文化遗产的思想。本文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出发,探析《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产生的背景,并从其内容与结构、吕骥所寄托的"愿望"、以及《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的影响等角度出发,对吕骥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愿望"进行再思考,挖掘其对于古琴音乐乃至其他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召开,会议就《〈松弦馆琴谱〉钩沉》校注、打谱后记、解题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松弦馆琴谱〉钩沉》校注存在一些格式和规范的问题,但也有不少校注具有版本比较的学术意义;强调要重视各类琴谱的比较,做好打谱后记;要善于挖掘古琴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彭岩 《文教资料》2008,(18):77-80
清末作家刘鹗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以古琴为代表的文人音乐方面同样是造诣精深、成就斐然.在古琴演奏方面,他曾师承虞山琴派的劳泮颉、张瑞珊等琴家,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他亲自参与编撰了<十一弦馆琴谱>,为古琴曲的传承与研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他曾收藏有包括"九霄环佩"在内的历代名琴十一件,为古琴的收藏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次在其文学作品中记述了西方的复调音乐思想;他常与劳泮颉、张瑞珊、黄葆年、蒋文田等著名琴人及文化精英们"雅集",并收集整理出部分古琴"自度曲"和部分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9.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0.
《溪山琴况》作为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系统论述,也是对古琴音乐美学发展价值取向的指导性总结。以往学界对《溪山琴况》的结构划分着眼于风格、意境、审美等方面,从音乐本体角度对《溪山琴况》的解读尚未出现。"乐本体"思维模式是在"乐本体"音乐美学理论基础上形式的,是由意识要素、形态要素、行为要素组成的音乐美学思维模式。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可划分为"心况""音况""行况"三个层次,这种思维模式在《溪山琴况》中体现出逻辑性、辩证性、有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认为高罗佩的《琴道》中关于清代国人对古琴的兴趣日益减退、职业琴师依靠授琴来维持生计的观点有失偏颇。考证清代地方志等史料,发现清代琴人生存状况并非如同高罗佩所说的“地位一落千丈”;相反,古琴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推动下得以普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儒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三册《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书后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人民教育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初中第三册》上将此句翻译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译者显然将“素琴”译为“素朴的古琴”,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3.
古琴境界说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过程。古琴操缦的手法必须极尽娴熟、完美,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精神的飞跃。依据《易经》《中庸》合说的理路,古琴操缦调养性情,“成于乐”“游于艺”“思无邪”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琴合一。  相似文献   

14.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堉,在其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曾选取了若干古琴谱作为范例,阐述对古琴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更详加解说,并于其中融汇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朱载堉的古琴论的文化蕴涵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古琴谱构成的象征意义;其二,古琴曲风格的教化作用;其三,古琴歌辞句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琴被誉为"人类唯一最古的活着的成熟乐器".在古代文献中,古琴被称作七弦琴、瑶琴、玉琴等.两千多年前,汉水河畔的一曲《高山流水》以它的太古之音、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江湖之远,成就了汉阳知音文化的元典.古琴是汉阳的名片,是汉阳人的骄傲,古琴台也期待着更多优秀的传人.2017年,汉阳老年大学古琴课正式开班,2019...  相似文献   

16.
唐前乐器赋引古曲众多,然大多难考,其《北鄙》《白登》《幽兰》三曲称引较为普遍,但在作者、称名等处各有含混。经考辨,《北鄙》为二曲共称,其作者分为师延、师涓;《白登》非《白台》之误,此曲亦有二,《平城歌》或为其一;"幽兰"为琴曲名,"古琴幽兰"之说不确,而此曲在战国末期已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7.
古琴曲《广陵散》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息的琴曲,气势磅礴,旋律激昂慷慨,具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广陵散》在曲式结构、文人思想、关学价值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上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像《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  相似文献   

19.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对古琴音乐美学的总结,他是在明代琴论家冷谦《琴声十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四况,并且用二十四个汉字进行高度概括。我们通过分析《溪山琴况》中对每一况的文字说明,总结出其所代表的有关古琴音乐美学观点、审美意境及演奏技法的文化内涵,并用英文准确表达这些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吕骥在《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中保护古琴音乐遗产的愿望,分析了其愿望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同时,文章也对吕骥"古琴音乐遗产保护"的思想进行了反思,既肯定了他对保护古琴音乐遗产的深刻认识,也指出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