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演化模型以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为核心,用四个特性、三个机制创造性地全面阐述了系统(或主体)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发展过程——具有可变结构的受限生成过程,是一种广义的学习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学习,分析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设计教育系统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完整、新颖、富于洞察力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复杂科学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教学系统是一个具有开发性、层次性、巨大性、复杂性、演化性的复杂系统。论文以复杂科学为方法论,对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要求人们以整体、系统、非线性、开放性等的思维方式打量世界.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涌动性、动态生成性和有序组织性等特性.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发展"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内核,以"积极在场"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根基,以"有序组织"作为课堂建构的标准,以"可能生成"作为数学逻辑建构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教育生态系统复杂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复杂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研究复杂系统的综合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系统,从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给以研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从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从其组成、结构、功能、演替的复杂性,及其系统的复杂特性给以较全面的分析,并初步阐述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实际运用,并对当前的教育及教育生态研究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给以新的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莫兰、普利高津以及美国圣塔菲研究所为代表的复杂理论研究,其理论精髓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经典科学研究中简单性思维的批判、修正与超越。借鉴复杂理论的方法论透析课程研究中的简单性思维,其意蕴在于有利于理解课程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审视课程理论的界限性。复杂理论对课程研究的具体启示至少体现为:课程本体从存在到演化的当代定位;课程知识从对立到互动的范式置换和课程方法从构成到生成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研究,它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专注于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且形成了基本的概念和方法论。教育系统及学校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然而,人们经常习惯于对学校系统的“简单性”理解,忽视教育及学校系统自身具有的复杂性特征。有必要从复杂系统、远离平衡态、完全开放系统、自组织、序参量、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角度,进一步解读学校系统的演化,为学校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视野、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科学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生命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观点,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生命的非线性、涌现性、自组织性、稳定性与演化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复杂性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若干复杂的生物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认识客体结构演化的过程、形式和趋势作了分析。作者认为,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是客体结构演化的过程,从无序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无序这两个环节分别通过熵变或协同、周期加倍而达到终止状态,这一演进过程与人类认识活动的进化及个体认识的发生与成长过程具有一致性。局域型变换和格式塔变换是客体结构演化的两种形式,而从简单到复杂则是客体结构演化的趋势,这种复杂化趋势表现在由实体向关系的转换、参变量递增和主客体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复杂系统研究着重探讨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和机制机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和方法.复杂系统研究的基本思想,为人们认识复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是复杂系统,应发挥学科互涉的优势,认识和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反思教育中的简单化倾向,促进和适应个体生命与教育的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表明:以“分解”、“还原”为原则的简单化、线性的研究方式已不再能有效地描述、说明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强调“内随机性”、“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则提供了研究思考问题的更好的可能方式。“复杂性科学”认为“自组织性”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自组织,“指能够从环境吸收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失去的有序,无须外部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级程度到高级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科学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论。知识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和生成性、学习共同体中知识交流和建构的复杂性、个体学习的自组织性、共同体学习的复杂适应性以及共同体成员身份的复杂性等,都表明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该采用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适应性、自组织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的。人类的互动与一般认知过程共同促成了语言结构和知识。研究表明,语言的使用模式对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变化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过程虽然相互依赖,但都是同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的不同方面。语言作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有如下主要特征:该系统包括多个语言使用者的互动;该系统是自适应系统;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是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社会动机等竞争因素的结果;语言结构源于经验、社会互动和认知机制相互联系的模式。语言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路径揭示了语言研究领域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元宇宙作为前沿理念聚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载体,可为教育科学体系变革提供支撑。在梳理教育元宇宙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透过复杂性科学视野审视教育元宇宙。研究认为:教育元宇宙可理解为教育复杂系统的混合物理模型,利用教育复杂系统表征“教育”可以统括教育涉及的一切特性,是认识论层面的升华;通过混合物理模型刻画“元宇宙”能够深刻把握“链上虚拟世界”的本质,是方法论层面的落地。教育元宇宙的架构主要包括教育复杂系统框架和混合物理模型框架:前者的建立涉及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机制,其功能维度的需求决定结构维度的设计,通过逻辑推演形成理论层面的概念模型;后者涵盖主观、客观及现实三部分,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为实践层面的数值模型,其结构维度的计算引发功能维度的演化。教育元宇宙除在深度沉浸、具身交互、时空跨越、虚实融生等方面的教育赋能外,其深层应用在于探明教育复杂系统演化的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教育系统的方法以及建立可解释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复杂性理论研究事物的复杂性,新课改提出的高中科学领域课程的探究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科学探究的合理性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包括自组织性对探究机制的追问、混沌性对探究条件的追问和非线性对探究过程的追问等等。我们必须科学地把复杂性理论应用到探究活动中,才能使探究活动突破自身理论的局限,从而促进一个更加合理的探究系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我国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系统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为依据,探讨了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系统自组织的生成,旨在赋予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系统"活性",以实现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系统从被组织到自组织、从无序到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营造开放的物理教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鹤 《物理教师》2008,29(10):9-10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告诉我们,没有开放的系统就不会从无序走向有序,就不会由较低级结构发展为较高级结构。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除教师以外的其他各种教学媒体所组成的复杂系统,要使物理教学课堂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物理教学课堂开放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运用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竞技篮球系统演化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竞技篮球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为自组织过程,具有系统自组织特性;竞争与协同为该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机制演化生成序参量——全面发展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以使高校竞技篮球系统向更高层次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序和无序是系统科学深入发展提出的一对重要范畴。它的探讨不仅与系统科学有关,同时也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是一个有较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跨学科问题。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指出:“我们的科学遗产包括两个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基本问题,其中之一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著名的熵增加定律把世界描绘成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本期发表两篇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讨论有序与无序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的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采用整体论或非还原论的方法理解、把握世界,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想武器.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各种因素和性质.教学的熵与负熵、非平衡态、耗散结构、混沌、突现和突变、自组织等是教学复杂性现象的突出存在.  相似文献   

20.
有序和无序是系统科学深入发展提出的一对重要范畴。它的探讨不仅与系统科学有关,同时也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是一个有较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跨学科问题。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指出:“我们的科学遗产包括两个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基本问题,其中之一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著名的熵增加定律把世界描绘成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本期发表两篇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讨论有序与无序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