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处境十分困难,深受生活贫困、失去亲人和提防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性情旷达的苏东坡善于从儒、道、释三家思想汲取营养,以“超然物外”的思想为武器,亲自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与惠州人民打成一片,创造了一种“和陶诗”新诗体来进行创作,从而克服了三重困难。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是我国的文艺全才。他早年就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贬谪惠州后,虽然受经济、个人情感和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但他创造性地运用佛家思想,提出“无思”“无待”的思想,用于战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为惠州百姓做了好些好事,使他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自觉白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苏东坡与惠州文化关系的论著《苏东坡寓惠探幽》自今年4月出版后,受到惠州文化界等人士的好评。好些学者、苏东坡爱好者都撰文评论此书,大家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苏学专家乐靖华先生在该书《序)}中评论此书的特点是‘“全、新、深”表示同意,都认为这是第一部较为深刻、全面地研究苏东坡寓惠思想、生活和创作的论著。惠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惠州市政协副主席李靖国先生说:“我是同意朱靖华教授的‘三字评’的。”“总而言之,《探幽》一书,实现了惠州人研究苏武寓惠文化个人专著的零的突破,功不可没。”汤岳辉先生亦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和肯定了苏东坡是第一个使世人认识惠州,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人。而现在,“苏东坡”三字仍在惠州的山水和诗文中广为传播,这是惠州文化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6.
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的重要价值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揭示了苏东坡“超然”思想, 是政治上的超然独立, 生活上的超尘脱俗, 艺术上的超卓不凡; 其二是阐释了苏东坡与惠州文化进相汲引的关系, 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苏东坡谪惠两年零七个月, 是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旅程中所走过的又一奇迹般的精神驿站, 是用他的人格、韧性和风节所营造的又一明辉的生命天空。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的政治、思想、生活和创作作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及其对苏轼的影响, 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王红 《现代语文》2010,(2):26-27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文字简约,语言含蓄。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富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笔者以为,正确而深入地解读“一苇”这一意象,有助于理解苏东坡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悟苏东坡在特定时期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晚年被贬岭南,谪居惠州,留下了不少的文物遗址,为古城文化增添了光彩。最近,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东坡寓惠的重要文物遗址——东坡井和王朝云墓,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井座落在惠州城东的白鹤峰之上(现惠阳地区卫生学校内),井深约14米,井口直径约60多厘米。据考,该井位于已毁的东坡故居“德有邻堂”的前面。苏东坡贬谪惠州时,曾先后居住在城西的合江楼和城东的嘉祐寺(现市第八小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怀着一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作为田园诗承继者的王维,一方面否定陶渊明避世的生存方式,走上了亦官亦隐的"朝隐"之路;另一方面在诗歌上,他却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绘画风格的形成无疑与其潜心钻研传统、学习历代名家有关,特别是对石涛的学习是其山水画风形成的关键。文章主要从张大千论及石涛的文字中,探寻其对石涛绘画的解读和自身风格形成的轨迹,进而从侧面了解到石涛在张大千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相似文献   

14.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学者和文学家,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他作为道教宗师的光环所遮掩。陶弘景早负文名,诗文辞赋,众体皆备;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感情上显得真挚深沉;总体上具有自然秀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海鹏对徽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以战略学术眼光,在80年代初期率先作出研究徽商的决策,成为徽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具奠基之功;二是领导安徽师大徽商研究中心奉献出一批重要成果,他与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和《徽商研究》,奠定了他在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三是他带出了一支研究队伍,培养了良好的学风,使徽学研究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18.
王韬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书写异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精神肖像、服饰、生活方式等,从全球文化的高度审视中国女性的屈辱命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9.
身处初盛唐诗歌革新历程中的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但与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不同,他则大力标举陶渊明,成为唐代第一位真正理解、全面接受陶渊明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诗人。他的诗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和风格上都与陶渊明诗文达到了高度相似。张九龄这种审美兴趣,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这样,他既弥补了陈子昂的理论缺失,又为唐诗的发展演进注入了真淳、自然的美学内涵,继陈子昂之后进一步涤荡了初唐宫廷诗风的板重雕琢,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