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抽象艺术严孚良从狭义上讲,抽象艺术指的是现代西方一个美术流派的绘画,它开始于1910年,俄国的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荷兰的蒙德里安、法国的德洛内等人是其始祖。该流派虽未成为画坛主流,但其影响不小。从广义上讲,抽象艺术指的是以“抽象”为主要特征的一类...  相似文献   

2.
<正> 艺术自有其独特的抽象,艺术也离不开抽象,倘若把抽象列为艺术的禁区而大加鞭挞,那简直是要扼住艺术的喉咙以致使它窒息。视抽象为艺术之大忌的人们,往往是因为把艺术的抽象等同于科学的抽象。认为艺术如果有抽象就意味着概念化、公式化。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只要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摹写,需要求得内在意义上的真;只要艺术存在着象征性和浪漫性,存在着对不可穷尽的宇宙意志和主观精神的追求,抽象就不可能赶出艺术的大门。因为“这里亩存在着伟大现实性的根。物的充满和单纯所给予的外面表皮,已经是物从实用、合目的性的一种脱离,因而产生从内到外音响的作用”(《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  相似文献   

3.
杨烨 《当代教育论坛》2006,(10):127-128
一、绘画技能训练在中小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中的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对直觉思维最有效的培养是艺术实践。他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提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是不能分割的。他认为,当人看到了具体形象,不管是感知的还是内心产生的,都同样包含抽象思维的活动,而人思考问题时,又常以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所以,在艺术教育中,视觉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把视觉现象作为有组织的思维活动来处理。  相似文献   

4.
从对毕加索和康定斯基产生过影响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理论入手,将毕加索和康定斯基艺术生涯作为一个时代标尺来衡量抽象艺术产生初期这一阶段性面貌。同时通过对美学思想即观念上的变化而产生的代表作品的深入挖掘与解读,从艺术本体出发挖掘其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变对于抽象艺术形式整体意义及对西方绘画的影响作用。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将毕加索和康定斯基对于绘画转型的意义以及抽象绘画形式在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大的历史时空中的地位给予了相对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后印象主义绘画是印象主义绘画流派发展走向个性艺术语言表现的阶段。塞尚、高更和凡高等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多年以来传统的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更深入的革新及重大意义.为现代艺术的发源做出巨大的贡献,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抽象绘画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审美向多元化拓宽的产物。抽象绘画应用点、线、面、体、色彩等元素。构成超越实际生活的抽象符号来表现画家自我感受,让人通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去体会作品中的理性美感。它是纯意识、纯形式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风格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家的个性、经历和情感在艺术家对艺术样式的选择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部情况决定着外部的表现形式,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重视艺术感情的独特性和鲜明性;要求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风格而忽视个性情感的真实抒发;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追随别人的画风而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8.
艺术真实是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的结合。客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主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主导。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艺术真实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具象绘画因科技的发展限入了困境,而抽象艺术却异军突起。在从具象向抽象艺术的变迁过程中,可以发现在绘画的艺术构成与美学原理中,存在着许多抽象美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在近现代西方美术史中有着不朽的贡献和地位,他和蒙德里安被称之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心灵的呼唤,是对自我感受的真实宣泄,他强调用"內在的精神"去重塑一个"世界"。大胆创新,把纷繁的世界用点线面和大小不同的、形状各异的色块谱写出抽象艺术的华丽篇章。他是一位富有才气又注重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表现的成功典范。因此,康定斯基被人们广泛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和鼻祖。  相似文献   

11.
媒介真实与社会现实存在着偏差,媒介再现现实的方法主要有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转换、报道对象的突出与淡化,媒介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强势阶层对话语权的掌控,弱势群体的集体失声以及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等方面的影响。可见,社会"现实"是由媒介建构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伤口的比较中,论深入和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他们纯真美好的情怀,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京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聚合同20年代末中国政治中心南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疏离现实政治,立足化创造的价值本位,营造心远地偏精神世界的人生选择密切相关。京派知识分子所寄身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了相对避世、自由、宽松的化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及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之形成了埋头经营“自己的园地”,追求人生艺术化以维护自我个性完整的生活姿态与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性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性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性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正在经历着从"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质量成长型道路到建设"大大连"追求城市经济规模效益的历史性转变。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城市发展进行价值定位,以利于提高城市功能和积聚效应,增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为此大连城市经济必须做到有效扩张,必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统筹兼顾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努力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打出核心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的多次改革都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当前研究语文教学科学化应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明确三个理念:建立语文学科理论,求真;探索语文教学体系,求实;改革教学方法,求活。建议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与现在的创新相结合;建立语文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基地,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谨实验、严实总结,并写出有科学价值的实验报告。  相似文献   

17.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8.
人与教育的乌托邦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理想存在的必然性。根据职业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联系程度,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功利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两种误区,将其分为缺席与在场两种境界。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又在现实中不被重视。前者关注职业教育的伦理性,是对"完善的人"的守望;后者重视职业教育本体论特征,是对实践智慧的希望。职业教育理想就逡巡在这永恒的坚守和现实的期待之间,现实也在对理想的追寻中拥有了精神灵魂和前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拳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2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ducation, the worst‐case philosophical scenario is the hedonist‐subjectivist account of art. If we measure art by the pleasure we gain from it, it may seem senseless to attempt teaching the reception of art. David Hume's ‘Of the Standard of Taste’ provides an argument for the art‐education enthusiast, explaining that—even on a subjectivist account—art education crystallises our own preferences. While I refer to a historical debate and provide a close reading of an 18th‐century essay, my goal is to offer a philosophical solution to an ongoing dilemma; I use Hume's essay to ground the justification of ar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