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3月,身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带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再度回归。对他而言,让纪录片和美食结合在一起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从纪录片编导到街头"吃货"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24岁那年,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可这个冷门的圈子并不好呆,因为市场狭窄,被业内  相似文献   

2.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圈内流传了一个笑话:“陈晓卿白了”。陈晓卿是该片的总编导,在圈内以“色黑”著名.昵称小黑。不解者疑问,陈晓卿怎么白了?回答说,吓的。  相似文献   

3.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了专门针对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面向具有国家性质的文学评奖,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在作品的刊发和出版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前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题材上都体现了文学编辑对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要求,在主题上反映了他们坚守的人民立场和当代省思.文学编辑的眼光、魄力和韧性促成了作品的出版问世,他们的精心打磨帮助作品获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5.
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是一座以媒介真实呈现的影像纪念碑,它与大型纪念性的建筑物和国家礼器一样,也具有"提醒"和"告诫"的功能,因而也具有纪念碑性。作品的纪念碑性是通过三个真实确立和呈现的。这三个真实是影像真实、文本真实、真实的符号化。历史人文纪录片纪录的是观念的真实。作品各种"真实"的符号化是必经之路。通过符号化,真实渗透到影像、文本、声音等各个系统,媒介真实得以呈现,作品的纪念碑性才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7.
江逐浪 《现代传播》2006,(1):114-116
"真实再现"是否能够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何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讨论的回音尚未散尽,人们又看到英国BBC在制作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上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创作技法是"真实再现"的延伸与递进,本文将它称作"背景重建"."背景重建"与"真实再现"一样,再一次挑战了纪录片与传统剧情片的界限.本文将主要通过典型的"背景重建"作品2003年BBC制作的<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来探讨这种创作技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海宁 《东南传播》2021,(3):138-139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用非虚构的影像作品展现真实力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生活停摆.疫情之下,作为"在场者"的纪录片,获得了格外的关注.近日,系列纪录片《艾若水在武汉》播出.该片真实记录武汉封城生活,白描武汉疫情中真实的人和事.主人公们的亲身经历反映出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闪光.类型纪录片为历史留存影像,展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直击人心,激励奋进.真实的力量,这是类型纪录片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是对新闻事实在把握全局真实前提下突出重点的"片面"深刻.本文力图从生产型文本的角度理解"片面"的深刻含义,并努力从文艺美学的视野探究"片面"报道的新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Barsam认为里芬斯塔尔的作品是一个"神话",从而引出了对于纪录片作品的另一种读解.神话曾是远古人类生活的真实存在,是人类对于自己所不了解事物至诚的信仰,当这样一种情结存在于纪录片制作者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便会带上神话的色彩.对于里芬斯塔尔和伊文思的作品,任何简单的褒贬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因为神话是一个熔铸愿望和事实的复合体.热衷于仪式化场面的表现是这类纪录片最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莹 《青年记者》2012,(27):74-75
最近,一部由央视制作的纪录片迅速蹿红,与普通电视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纪录片的蹿红是首先在微博平台上发轫的,仅仅是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上呼吁了一番:"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求各位亲帮转。"《舌尖上的中国》低开高走,在22:40  相似文献   

12.
<正>风貌类新闻作品题材广泛,由于传播手段的不同,风貌类新闻作品在电视媒介中的传播比报纸中简单的文字消息或通讯传播效果更好,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类作品往往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整个社会环境,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体验。本文以央视《东方时空》2005年推出的"岩松看台湾"为文本,从选题策划、采访对象和倾向态度三方面分析了风貌类作品的视听语言。"岩松看××"是央视在2005年起推出的一档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经过电视工作者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至1995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山东电视台祝丽华的《壁画后面的故事》、辽宁台高国栋的《人·鬼·人》、中央台陈晓卿的《龙脊》、四川台王海兵的《回家》、上海台的《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一些宣扬真善美,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好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并长久地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之中,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探寻陈晓卿的纪实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其实在拍我的心当笔者问及陈晓卿,《远在北京的家》和《龙脊》之所以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连续“赡宫折桂”,他作为主创编导,在纪实创作上有什么诀窍时,陈晓卿说出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不待我发问,他又忙补充道:“电视纪录片当然是客观记录,可是,客观现象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陈晓卿的纪实“诀窍”,应该说,涉及了当前电视纪实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纪实主体在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16.
“我能说的已经写了,你去看我写的文章。”陈晓卿的朋友张立宪这样答复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活动也是一项审美活动.众多新闻作品本身就是既按新闻规律又按美的规律进行"塑造"的.因此,媒体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要弘扬真实的人性美,把具有崇高人格的题材作为传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单向度层面的纪录片"真实";多维度视野下的纪录片"真实";多重语境博弈中的纪录片"真实".并得出结论:选择真实虽要进行价值判断,但仍需根植于生活真实之中.本质真实则应当是纪录片制作者简介孜孜以求的,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真实进行读解、感悟、升华和提升,以达到共鸣的境界.它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记者,近几年我创作的五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这些作品均是历史题材作品,因此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或许能给同仁带来一点借鉴。纪实层次上的史家眼光纪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一特征,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那曲折跌宕情节的纪实性报道,才使作品深入人心。而新闻作品纪实层次所要求的就是作品的素材必须真实地来自历史"现场"。但是很多记者在接  相似文献   

20.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